鳳凰衛視有一個專門讓李敖説三道四的節目,其準廣告詞為“讓李敖去讀書,我們來讀李敖”。每每聽到這兩句話,總覺得哪出了偏差,有點不對勁。
“讓李敖去讀書”沒有什麼不對。李敖是讀書人,你就是把他關進大牢去,不讓他讀書,他也要變著法子讀的;“我們來讀李敖”似也未嘗不可。李敖博覽群書,有膽有識,讀讀李敖,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社會對歷史的認識。聽李敖談天説地,未必“勝讀十年書”,卻有可能使人頓開茅塞。然而,把“讓李敖去讀書”與“我們來讀李敖”兩句話連在一起,隱隱約約地包含著另一層意思:“我們”沒有時間沒有必要去讀那麼多書,那就只“讀李敖”吧,“讀李敖”成了讀書的一條捷徑。
這麼一來,問題就凸現了——李敖知識再淵博,能讓“我們來讀”的,也只是經過他消化的知識;李敖見解再深精,能讓“我們來讀”的,也只是在他的特定視角中的見解;李敖讀過的書再多,能讓“我們來讀”的,也必定已經過他的取捨,何況他也會有思想的局限、利益的牽制、情感的趨動,只讀李敖,靠得住嗎?
“別人嚼過的饃”已經失去了原汁原味,還摻了不少別人的口水。讀書也一樣,只讀李敖,無異於專吃李敖“嚼過的饃”,包括攪拌著饃屑饃渣的李敖的口水。每個人的人生經歷知識結構情志興趣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悟性各不相同。同讀一本書,就會有不同的興奮點,也會有不同的體驗與感悟。一百個讀者心中,就有一百個林黛玉。自己不讀《紅樓夢》,只叫李敖去當“二傳手”,那麼,你心中最多也只有李敖心中的林黛玉的翻版。
李敖的東西我讀得不多,讀的比較多的倒是魯迅。因為1936年10月前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各種思潮各種爭論以及各種恩恩怨怨,都在《魯迅全集》中留下了印記,我原先認為,讀了魯迅,差不多等於讀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然而,就因為只讀魯迅,留在我心中的陳西瀅,也就只是“正人君子”和“叭兒狗”。前些年讀西瀅教授的文章,方知此公其實也有平民情懷,並非只是“為王前驅”的角色。於是想到,要了解中國現代文學史,固然不能不讀魯迅,但只讀魯迅,其實也是不完整的。
以此類推,就算李敖真的與魯迅一樣了得,“讓李敖去讀書,我們來讀李敖”之類,恐怕也張揚不得。只讀魯迅尚且不行,又哪能只讀“李敖”?
像這樣充當“讀書捷徑”的當然不止一個李敖,也不僅是在電視節目中談天説地。如今有多少選本在作為文化快餐“以饗讀者”,似乎就不乏有“讓李敖去讀書,我們來讀李敖”的意思。書海無涯,生也有涯,選本當然也有其存在的價值。你要在某一領域涉獵,也就不妨讀讀某一領域的選本,或者讀讀別人的介紹或書評。然而,正如魯迅所説:“選本既經選者所濾過,就總只能吃他所給與的糟與镵。況且有時還加以批評,提醒了他之以為然,而默殺了他之以為不然處。”因而,讀各類選本時就得相當小心,切記此中包含有選編者或介紹者特定的視角與好惡。倘若真要搞清什麼全貌或真相,更得自己去讀原著。(來源:文匯報;作者:宋志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