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7年兩岸春節包機
    本 網 首 頁   |   專 題 首 頁    |    最 新 動 態    |    相 關 評 論   |      圖 片 新 聞    |    包 機 回 顧   
字號:
東南快報:我們應以什麼姿態歡迎李敖?

  時間:2005-09-14 17:06    來源:     
 
 

  昨天下午,鳳凰衛視在北京鳳凰會館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李敖神州文化之旅”的具體時間及活動詳情。在會上,李敖説:“我不是近鄉,沒有情怯;不是還鄉,沒有鄉愁。我特別希望自己不是客人而是以自家人的身份前往。”

  不是近鄉,沒有情怯;不是還鄉,沒有鄉愁——與很多海外名人回鄉時的深情款款、鄉愁無限不同,李敖先生又一次讓我們領教了他的特立獨行。但我寧願把他的話當作一種他一貫秉持的“獨特個性”的自然流露,是不能信以為真的。闊別56年之後重回大陸,以李敖的性情來説,不可能心靜如水,他只是不想説出來,不想人云亦云,落入窠臼。

  “與眾不同”的李敖要回家了,作為“家裏人”的我們應該以什麼姿態來歡迎這位遊子呢?眾所週知,李敖是一個爭議不休的人物,愛他的人愛得發狂,恨他的人恨得刻骨。他是一個“政治明星”——現任臺灣“立委”,一生當中罵過3000多名政壇要人,包括“臺灣總統”,統統被他“涮”了一個遍;他是電視明星——鳳凰衛視的“李敖有話説”嘻笑怒罵,收視率居高不下;他是娛樂明星——頻頻在各種娛樂節目中露臉,大談自己的緋聞、床事,從懵懂的少年到古稀老人無一不被他撩撥得瘋狂。

  或許他是明星人物,但是,我們能不能就此以一種歡迎“明星”的淺薄姿態來歡迎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呢?顯然不行,如果我們對他了解得足夠多,我們就不應如此膚淺。

  在“明星”的光環之下,隱藏的是一個怎樣的李敖呢?一生著書立説,從哲學、歷史、小説到雜文、人物評傳、現代紀實無不有精深的研究。《胡適評傳》和《蔣介石研究集》《北京法源寺》為其代表作,其中《北京法源寺》獲得2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一生不畏強權,疾惡如仇,早年主持進步刊物《文星》,以宏文《老年人與棒子》《傳統下的獨白》等挑起文化論戰,批評當局保守的文化政策,傳播“自由、民主、開明、進步”等觀念,並因此前後三次入獄,出獄後本色不改;一生被查禁的書有96種之多,創下歷史之最;更重要的是,有一顆赤子之心,反“臺獨”,始終堅持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並聲稱落葉歸根,要在海南養老。

  正如李敖自己所言:“我是註定要做先烈的人,不是註定要做元老的。”如果我們能夠撇開籠罩在他身上的明星光環,縱觀他傳奇的一生,我們就會知道,他是一個值得我們尊重和敬仰的人!他值得我們用敬畏的姿態來歡迎一位傑出的歷史學家、文學家、著名學者和一位不屈的「戰士」。(文/張若漁)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