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多數喜歡端著相機在李敖面前狂拍一氣的同行相比,我們更願意緊緊地跟在這位年已古稀的長者身後,靜靜地欣賞這位奇人的背影:他的頭髮剛剛理過,短而堅挺,像一支支鋒利的小箭;他身披一件深藍色的大衣,步履矯健,捲起陣陣微風,像傳説中仗劍遠行的俠士;他的腰板挺得筆直,走起路來沉穩而有節奏,可以稱得上“抑揚頓挫”。這一切都讓人聯想起他那些“穩、準、狠”的文字。
然而,一天的“跟蹤”來,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真是那個“逮誰罵誰”的“文化狂人”李敖嗎?莫非,他有著我們所不熟悉的“菩薩心腸”的一面:在進入殿閣參觀前,他勸一路隨行的記者不要跟進去拍照,因為閃光燈會讓文物“折壽”;當講解員帶著手套小心翼翼地要為李敖打開那些塵封了幾十年的文物盒子時,李敖一臉疼惜,趕緊勸止説,別開了,這樣看看就夠了;而對每位為他服務的工作人員,李敖都一一握手致謝;對於那些拿著書要求籤名的“敖迷”,他也來者不拒。
正像他在飛機上看到雲下的風景時內心激動不已,面上表情卻顯得極其冷靜一樣,李敖正是一位集“情熱”、“情冷”于一身的“矛盾共同體”。他剛謙虛地表示,吃了蛋覺得好,也許見了雞反而會失望;接著又放出“狠話”:我歡迎別人對我的反對和質疑,但他們可能會輸!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幾乎做到有問必答,但對於透露三場演講內容的要求,他又守口如瓶。可以預計的是,這兩天的微笑和柔情只是一種鋪墊,為的是明天上午北大演講的“突然發力”!
魯迅曾經説過:“我們要當革新的破壞者,因為他內心有理想的光。”李敖正是這樣一位“內心有理想的光”的“破壞者”。李敖説,臺灣需要高人到大陸去,解開雙方因為誤解而造成的誤會,我認為我是最合適的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克服了恐機症、身體不適和“近鄉情怯”等種種困難,毅然決然地來了!這次他不用使慣了的“如椽大筆”,而是要用他的“薄薄的兩片嘴唇”,溝通海峽,拉近兩岸同胞心的距離! (特派記者 宋智明 唐逸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