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7年兩岸春節包機
    本 網 首 頁   |   專 題 首 頁    |    最 新 動 態    |    相 關 評 論   |      圖 片 新 聞    |    包 機 回 顧   
字號:
李敖:演講肯定不遜克林頓 年輕人勿做李敖第二

  時間:2005-09-16 16:13    來源:     
 
 

  “李敖神州文化之旅”即將成行之際,昨天下午,鳳凰衛視為臺灣歷史學家、作家、當代著名學者李敖召開了新聞發佈會,向兩岸三地的記者透露了李敖9月19日赴大陸和香港進行的為期12天訪問的活動詳情。昨天,56年來首訪大陸的李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回北京自己最怕當客人。

     ■北大演講肯定不遜克林頓

     閱人無數、鬥人無數的李敖昨天下午出現在臺北青少年活動中心,坐在北京分會場鳳凰衛視演播室裏的記者們立刻安靜下來。李敖的文筆在臺灣自成一家,所做的簡短的介紹也頗具個性。

     他笑著説,到鳳凰衛視做節目,可以用“誤上賊船”來形容。他説:“我不是上了賊船,而是我這個賊上了船,給鳳凰衛視帶來了一些麻煩,但是節目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此次大陸之行,我希望以自家人的身份前往。我深信,將兩岸之間不必要的誤會化解,我是最好的使者。”説到自己在北大的演講,老先生只用了七個字“肯定不遜克林頓!”

     談到這次大陸之行,老先生坦誠地説,“首先我不是還鄉,因為沒有衣錦。其次,我也沒有什麼顧慮,可是我必須説,我想到了當年我的好朋友李翰祥的一句話,他到北京的時候在日記裏面寫了一行字,他覺得他回到祖國、回到北京,怎麼覺得像客人。如果我有顧慮的話,我怕當客人。”

     ■最想見兩位小學老師

     李敖此次大陸之行,除了要參與相關的節目製作外,鳳凰衛視還為李敖安排了多場文化交流活動,包括李敖將應邀在北京、上海等三所著名大學進行演講和座談。

     李敖透露,自己此行的主要活動有:9月21日上午在北京大學演講座談;9月22日錄製鳳凰衛視《魯豫有約》節目及與老同學見面;9月23日上午在清華大學演講座談;9月24日上午到鳳凰網與網友和觀眾視頻聊天;9月26日上午在復旦大學進行演講座談。談及最想見的人和最不想見的人。李敖談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從他有記憶開始,他家就住在北京東城內務部街甲44號。1942年,7歲的李敖進了當時的新鮮衚同小學念一年級。闊別50多年回到大陸,李敖動情地説:“最想見的人,是我的兩位小學老師,一位姓劉,另一位姓黃。還有我的小學同學,現在已經聯絡到了14位。”

     至於最不想見的人,李敖説“目前還想不出來,所以還無法點名批判。”

     ■年輕人不要做李敖第二

     當記者問到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讓70歲的李敖始終保持著銳氣和激進,有沒有感到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變得寬容時,李敖手持話筒,告訴記者,“我以前對青年人説過,第一應該確定要超過李敖;第二要認清:李敖是很難超過的!現在我要告訴年輕人的是,不要做李敖第二,就做李敖好了。

     “我現在正好像一種人,是越老越激烈,不是越老越保守。最典型的例子,美國的那個富蘭克林,富蘭克林活了84歲,他42歲以前,是個商人,是個辦報的,老老實實的一個人。可是42歲以後,他開始去放風箏,去做科學家,最後變成革命黨。我也不是越老越保守,而是越老越激進。”

     《北京法源寺》是李敖于1990年完成的歷史長篇小説,憑著這本書,自信的李敖又一次表現出他的尖銳。“諾貝爾文學獎亞洲也只有日本人得過兩次、印度人一次,實在應頒給中國人一次,而最有資格得獎的就是自己。因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精神是優質作品及理想主義,我對自己的作品深具信心,再加上不畏強權與惡勢力抗爭,放眼中國人世界,顯然自己最有資格獲諾貝爾文學獎。”(記者 劉葳漪)

  來源:北京晨報

轉自:新華網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