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群

時間:2010-11-01 14:00   來源:廈門網

白鷺聚在淺淺的水坑裏,用腳爪在水底探摸,不時將頭探進水裏覓食。

  湖邊水庫的清淤已有一段時間了,挖掘機停在湖底挖泥,水庫被分隔成幾個方格,輪番抽水、挖泥。


  10月25日,附近居民發現,在工地靠近堤壩一側,成群的白鷺翻飛覓食,場面壯觀極了。


  昨天傍晚,記者和廈門觀鳥會的資深“鳥人““野鳥”,趕到湖邊水庫,果然見到白鷺翔集的壯觀場面。“野鳥”對這裡進行過長期跟蹤觀測,他説,湖邊水庫以前偶爾有白鷺出現,但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規模。


種群數量超過員當湖,飛來不過兩天


  站在堤壩上,“野鳥”仔細辨認和清點,發現一個方格內的白鷺數量就有200多只,主要以小白鷺為主,其中夾雜著幾隻蒼鷺。遠處其他方格內,也能見到無數白點飛動。


  “野鳥”説,市民都知道筼筜湖的白鷺很多,還有白鷺在湖心島上繁殖。但那裏看到的白鷺數量一般不超過100隻,五緣灣濕地公園也有白鷺覓食,但數量也就幾十隻。


  “野鳥”説,這是他近年來在廈門島見到的最大白鷺群,種群數量超過了筼筜湖和五緣灣濕地公園。


  在堤壩上看白鷺的不止我們。很多附近居民也聚集在堤壩上,對白鷺指指點點。小袁就住在附近的後坑村,每天要騎車從堤壩經過無數次。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停下自行車,正靠在欄杆上,出神地看著白鷺。


  他説,這些白鷺是兩天前才飛過來的,早晨飛來,傍晚飛走,很有規律。讓他不解的是,白鷺怎麼會這麼多?它們到底從哪飛過來的?


不時有新成員從東南飛來


  白鷺在水庫底部的生活可謂自由自在。


  它們有的聚在淺淺的水坑裏,圍成一圈,用黃色的腳爪在水底不斷探摸,不時將頭探進水裏覓食。


  “野鳥”説,白鷺有一個絕活,就是善於利用腳爪。它們的腳爪不斷在水中擺動,就像釣魚時的魚餌,吸引魚兒過來。小魚真的過來了,它就快速用嘴去啄食。這種方法屢試不爽。


  有的白鷺貼著水面飛行,翅膀擦著水面經過,濺起點點水花,樣子很像蜻蜓點水;有的白鷺就在淺灘上來回踱方步,高昂著頭,頗有些紳士風範;有的則聚在土堆上棲息,彼此之間打鬧嬉戲一番;有的就在空中來回飛翔,雖然姿態沒有牛背鷺那麼輕盈,但也很好看。


  不時有白鷺從東南方飛來,加入這個群體中。


  庫底有挖掘機在施工,當挖掘機或者工人走近鷺群的時候,它們就集體起飛,在空中翱翔一圈後,再集體降落到另一片灘塗上。


水庫放水魚兒露出,改造後最好能保留淺水區


  記者在現場看到,水庫的這個方格正在放水,隨著湖水退去,大片淺灘露了出來。湖底縮成了一個淺淺的水灣。


  湖底的水很淺,也就幾十釐米高。白鷺很輕鬆就能站在水中。水面上不時有浪花飛濺,那是魚兒在跳躍。放水,讓魚兒露了出來。


  “野鳥”説,這樣的覓食環境是白鷺們最喜歡的。


  他説,筼筜湖之所以有很多白鷺,是因為筼筜湖每天都要進、排水,排水期間,大片灘塗露了出來,白鷺們就在上面覓食,湖水滿起來的時候,它們就站在湖心島邊,等待下一個退水期。五緣灣濕地也是這樣。


  “野鳥”説,當湖邊水庫清淤完成,重新注滿水,沒了灘塗,沒了淺水區,白鷺們就會飛走了。


  他説,要想讓白鷺們常駐這裡,最好能在水庫改造中,保留一片淺水區和灘塗。如果可能,最好把部分護岸做成階梯式,這樣,白鷺就有地方歇腳和覓食了。


  【探秘】


夜歸白鷺
  飛入對面樹林


  夜幕低垂,白鷺們該回家歇息了。它們會去哪呢?我們非常好奇。


  “野鳥”預測,它們很有可能是回國際山莊背後的虎頭山。那裏是廈門島兩個白鷺繁殖地之一。


  夜色越來越深,我們眼前的白鷺不斷減少,但它們並沒越過我們的頭頂,飛往虎頭山。它們去哪了?


  眼尖的“野鳥”發現,它們正朝對岸的林子裏飛去。那是蔡塘村的村後樹林,“野鳥”去過多次。他説,那片林子保持得很好,沒受過嚴重破壞,植物品種很豐富。


  果然,借著落日的余暉,我們看到那片林子的樹梢上出現很多白點。這些白鷺選擇了一個最近的林子作為棲息地。


  “野鳥”説,湖邊水庫片區改造的時候,最好能把那片林子保留下來。因為白鷺如果習慣了這裡的環境,就可能在此安家落戶。這樣一來,廈門島有希望出現第三個白鷺繁殖地。

  文/記者 徐雁寧 圖/胡震宇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