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吃芋頭

時間:2010-09-20 14:13   來源:中國教育網

  

  

  中秋節吃芋頭是源遠流長的一項習俗,但各地人們在中秋節吃芋頭的含義卻各有不同。

  古時,中秋節對農民來説是個重大的節日。北方農村每年只有秋季收穫一次稻黍。一到秋收季節,看著一年艱苦勞動的收穫,以為是土地神和自己的祖先暗中保祐自己。而且八月十五是土地神的生日,要好好的熱鬧一番,在八月十五祭神時,有一款貢品是芋頭。將整個芋頭煮熟裝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頭煮成的米粉湯)裝在大碗裏擺在供桌上,以此來祭謝土地神。

  現在這種謝神儀式已不復存在了,但是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卻保留了下來。 南方人在中秋節祭月時使用芋頭,據説是紀念元末漢人殺韃子(指元朝統治者韃靼人)的歷史故事,當初漢人起義,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統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漢人在殺韃子起義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當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節用人頭祭月,便用芋頭來代替,至今還有些地方在中秋節吃芋頭時把剝芋皮叫做“剝鬼皮” 。

  另——  

  潮汕人家,中秋佳節賞月、拜月的習俗由來已久,有種種傳説:一是明朝年間,敵寇侵犯我東南沿海,百姓深受其害,朝廷派戚繼光帶兵抗擊敵寇取得豐功偉績。中秋佳節便在營地歡慶勝利。深夜,敵寇乘機偷襲,戚繼光等圍困在山上,斷絕糧草,士兵們只挖野草充饑,並且挖得了很多野芋食著很好吃,但卻不懂其名,戚繼光就説:“為了紀念遇難的士兵就稱它為‘遇難’吧。”有一天夜晚,戚家軍飽餐“遇難”之後,如天兵而降,英勇突圍,將敵寇全殲在睡夢裏,又取得了突圍勝利,此後,東南海一帶百姓每逢中秋佳節就必要吃糖燒“遇難”,以此深表戚繼光的抗敵寇功績和世代銘記民族危難的不朽情懷。因“遇難”與“芋艿”諧音,故而世人就把它稱為“芋艿”了。

  還有,相傳宋末元初,胡人滅了南宋,建立了元朝,並對居住東南沿海一帶的漢族實行殘酷的統治,為了提防漢人反抗,規定每三戶人家只能用一把菜刀,漢對胡人亦稱之為“胡頭”,而“芋頭”與“胡頭”諧音,故以胡人之頭比擬為芋頭,將其當成祭品,對胡人統治者懷著刻骨仇恨,咬牙切齒吃芋頭(胡頭)。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載:“芋艿,別名:蹲鴟。史記,卓文君雲;岷山之下,野有蹲鴟,至死不餓。”吃芋有“寬腸胃,充肌膚,療煩熱,破宿血,和魚煮食甚下氣,調中補虛”之功。故此,潮家相傳有:“鳙魚頭煮芋頭”的美食習俗,迄今時尚。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