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臺灣街”,請離“臺”近一點

時間:2011-05-10 10: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做出臺灣味,有戲

  在北京乘坐地鐵1號線在八寶山站下車,向南走100多米就到了石景山區雕塑公園西南側即將開放的“北京臺灣街”施工現場,周圍的大型廣告牌上貼著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手書的“北京臺灣街”字樣。還有不到一個月,北京市民關注的“北京臺灣街”就要登場。

  論外觀,“北京臺灣街”的建築設計採用新中式古典建築風格,整體建築由12棟樓體組成,連成一體,可謂沿街騎樓、內街村落、街中有園、園中有街。

  論規模,“北京臺灣街”全長500米,佔地面積2.1萬平方米。這街看起來好像並不大。對此,“北京臺灣街”招商部總監鄭榮斌解釋説,“臺灣的商業模式特色就是精緻。北京臺灣街的定位就是一條體量小、服務細緻化的商業街。”

  論業態,記者在網上調查發現,市民對於“北京臺灣街”的期待,地道的臺灣小吃名列前茅:彰化肉圓、基隆甜不辣、新竹貢丸,還有好吃又好玩的“虎咬豬”、“三杯雞”都被津津樂道。而在“北京臺灣街”的業態分佈上,特色餐飲業很明顯地佔據50%的比例,可謂半壁江山。據説,欣葉、度小月、臺南周氏蝦卷等知名臺灣風味餐飲業者均在受邀入街經營之列。

  除了特色餐飲,為豐富“北京臺灣街”的文化內涵,其他業態如文化藝術類佔10%,娛樂休閒類佔15%,時尚購物佔12%,藝術佔8%,明星店舖佔5%。有吃有玩有購物,什麼也不耽誤。

  鄭榮斌特別介紹,在即將入駐的店面中,臺灣百年老號“霧峰林家的五桂樓”將在此街重現,鄧麗君音樂主題餐廳也準備在此街落戶。這兩處可能成為“北京臺灣街”的“鎮街之寶”。

  眾所週知,鄧麗君在大陸的歌迷有很多,市場潛力可謂巨大。2007年在上海開設的鄧麗君主題餐廳異常火爆,無疑是一種成功的市場試水。對於即將在北京出現的鄧麗君音樂主題餐廳,北京歌迷難掩興奮之情;而鼎鼎大名的霧峰林家,是臺灣世家,其代表性建築“五桂樓”讓許多高端商務人士青睞。據説,在北京倣建的“五桂樓”共有3層,總面積就達到2200平方米,氣勢可見一斑。

  有些臺灣街,冷清

  其實,早在1993年,“臺灣街”的概念就已經出現。隨著兩岸文化經濟交流的熱絡,在大陸許多城市如福州、廈門、南寧、廣州等地都建起了臺灣文化主題的特色商業街。可是有“開花”卻少有“結果”。其中,廈門臺灣街是其中一例。

  “廈門臺灣街除了這個街名,在這條街上,很難感受到和‘臺灣’有什麼關聯。”當地居民不無遺憾。據説,當年,廈門市政府對於臺灣街是有定位的:融臺灣商品、購物、旅遊、民俗風情、商務等為一體具有臺灣本土地域特色的中高檔品牌街,兩岸經貿文化旅遊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

  不過,在隨後10多年的發展中,這裡自然地形成了廈門市建材、手機等商品的交易批發中心,與“臺”字相離甚遠。

  而福州的臺灣街,由於缺乏整體規劃,臺灣特色不足,名不副實,導致商場店舖冷冷清清。

  “那些不太成功的案例,我們會引以為戒。”鄭榮斌表示,北京臺灣街會引進臺灣的精細化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甚至在管理上也會運用臺式成功管理經驗。“臺灣街,就要多方位體現臺灣的特色。”

  臺灣風情街,期待

  對於大陸某些城市建的“臺灣街”,有臺灣媒體稱之為“哈臺熱”。這種説法未免表面化、膚淺化。事實上,“臺灣街”吸引市民關注、商家投資,是一種對臺灣風情的喜歡,也是一種同胞情的體現。

  臺灣的風情是什麼?去過臺灣的人都有所體會,臺北的街頭,鄉間的小路,熱鬧的夜市……不一定很繁華,卻讓人備感親切,那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一種樸實的生活狀態。

  “‘北京臺灣街’以臺灣風情為主題,引進百家臺商進駐。屆時會有七成的臺灣本土品牌,也會有部分大陸品牌出現。”鄭榮斌説,“‘北京臺灣街’旨在促進兩岸文化商業交流,在一條街上同時出現兩岸的商品,也是一種競爭交流。”

  北京市臺辦主任馬玉萍表示,在兩岸關係處在大發展大合作的背景下,“北京臺灣街”的建設恰逢其時,符合廣大北京市民關注臺灣、希望了解臺灣的客觀需求。

  “雖説大陸民眾赴臺觀光已放開,但能到臺灣觀光的畢竟是少數。籌建‘北京臺灣街’,可以為無法赴臺體驗臺灣風土民情的大陸民眾提供一個窗口,在這裡能享受臺式大餐,吃到臺灣風味小吃,買到正宗的臺灣商品,體驗精緻生活,感受臺灣風情。”“北京臺灣街”承建公司董事長田曉彥如是説。

  臺灣街,不只是噱頭。離“臺”近一點,就會與來此消費的民眾近一點。我們期待,臺灣的風情,在“北京臺灣街”得到完美的詮釋。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