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青海海東經濟和社會發展插上騰飛翅膀

時間:2010-08-04 00:59   來源:中國網

在遙遠的中國西部,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前沿,有一片古老而美麗的土地。這裡有彩陶流成的河流;這裡有物産富阜的山川;這裡有“花兒”匯成的海洋;這裡有炊煙繚繞的家園……

這裡,就是河湟文明的發祥地——青海省海東地區。

海東,因位於青海湖之東而得名。北枕祁連,南濱黃河,西抱西寧,東望蘭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有“海藏咽喉”之稱。

海東,因位於青海湖之東而得名。圖為美麗的青海湖。(攝影 鈕東昊)

海東現轄6縣,即平安縣、樂都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有105個鄉鎮。總面積1.3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54萬人,其中回、藏、土、撒拉和蒙古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近65萬人。海東地委、行署設在平安縣平安鎮。

海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實,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人民勤勞純樸。黃河和湟水哺育了河湟谷地古老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河湟地區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遊牧狀態進入較發達的農耕文明。河湟各族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共同開發建設,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是啊,走進河湟谷地,透過喧鬧的生活,依稀可聞歷史悠遠的回聲……

厚重的黃土,沉綻著神秘的古老文化;奔騰的河流,講述著千年興衰故事;肅穆的山崖,映照著昔日徵殺的烽火…

大量考古發掘表明,約6000多年前,這裡就留下了先民活動的足跡。民和境內的喇家遺址仿佛呈現著史前先民劫難的慘烈場景;那些黃土地上隨處可見的陶片,就是先民遺留的文明碎片。彩陶是河湟谷地古老文化的象徵……

河湟閱歷了秦時明月,漢時邊關,唐蕃古道,宋元烽煙和明清滄桑。漢後將軍趙充國統兵屯田河湟,禿髮烏孤建都南涼(即今樂都),文成公主進藏和蕃……這些故事猶如歷史天穹上的星辰,至今閃耀著光輝……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在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浪潮的衝擊下,現代文明的春天正在這片古老土地上悄然來臨。

海東最大的優勢和特色在於農業,近年來海東的特色農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攝影 鈕東昊)

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海東地委和行署的戰略決擇使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海東最大的優勢和特色在於農業。這裡340多萬畝耕地盛産小麥、青稞、碗豆、洋芋、油料和瓜果蔬菜,年糧油總産量近50萬噸、蔬菜總産量30多萬噸、瓜果總産量近萬噸,是青海最重要的農業經濟區。

同是這片土地,同是這些農民,但一個“調”字,一個“特”字,使他們真正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平安縣小峽鎮三十里鋪村過去只靠單一的小麥種植,每人平均收入只有五、六百元。2001年,這個村實“百戶百棚”蔬菜種植園項目,建成了全縣最大的蔬菜生産基地。種植蔬菜比種植小麥收入猛增了10倍,這讓三十里鋪村村民真正感到掘出第一桶金子的欣喜。

樂都縣實施“蔬菜立縣”戰略,在近50公里的湟水兩岸,基本形成了蔬菜種植“白色走廊”,每年生産大蒜、辣椒、韭菜等各類蔬菜近3億公斤,收入超億元。蔬菜銷售全國各地,紅皮大蒜還遠銷韓國及東南亞地區。

在調整種植業結構的同時,畜牧業作為海東特色農業經濟的重要一翼,振翅高飛。

2000年,海東“西繁東育”工程式幕在平安縣石灰窯鄉下河灘村拉開。全區第一個“大規模、小群體”牛羊育肥基地在這裡正式建成。

於是,“西繁東育”的星星之火,在海東形成燎原之勢……

編輯:楊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