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尋找昔日“茶馬商都”

時間:2010-08-04 00:56   來源:黃河新聞網

經常去全國各地旅遊,最讓人值得回味的還是那些古城,雲南的麗江,湖南的鳳凰,成都附近的上裏都是驢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就是沒有想到在青海西寧附近50公里的湟源縣,有一個叫丹噶爾的古城,其規模和繁華也同樣令人震驚!

丹噶爾,即藏語“東科爾”的蒙語音譯,意為“白海螺”,地處黃河北岸,西海之濱,湟水源頭,距西寧市50公里。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在這裡結合,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在這裡交融,唐蕃古道與絲綢南路在這裡蜿蜒穿越,眾多民族在這裡集聚融合,自古被譽為“海藏咽喉”、“茶馬商都”。如今,處於西寧大旅遊圈和青海湖旅遊圈交集處的丹噶爾古城,又成為通向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平臺和青藏旅遊線上的“第一站”。

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建成于清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城內修有城樓、腰樓、角樓、東西城門,還有倉門街、九間街、北街、南街、廟巷子、燈山樓兒街、隍廟巷子、西城壕、大巷道、南城壕等街巷以及丹噶爾廳署、鎮海協營署、中軍督司署、千總署、把總署、演武場以及玉皇、火祖、孔子、關帝、財神、城隍、龍王等廟宇,還有義學、社倉、牌坊、祠堂等。整個建築佈局嚴謹,結構獨特,風格迥異,街巷格局經緯交織,井井有條,主次分明。

城內民居則有著中原北方典型四合院的特色,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兩道三進院落組成,有平房,也有兩層樓房,多為土木結構,墻面厚實堅固,冬能保暖,夏能遮涼,大門對面都建有影壁,鑲有各種吉祥圖案磚雕。房屋木板上多雕刻和繪有色彩樸素、寓意獨特的各種裝飾圖案,顯示著當時百姓的安居樂業和富有。整個建築材料、外觀風格融合了漢蒙藏文化,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時,星羅棋佈的商鋪、作坊、茶館等,反映了安逸、閒適、平和的文化特色。

一條寬約6米、長不足千米的街道便是當年的主街,連接著城隍廟、文廟、丹噶爾廳署、鎮海協營署等建築群,是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地方,展示了湟源歷史發展脈絡和文化特色。

自西漢以來,丹噶爾古城便成為商貿中心,唐王朝與吐蕃在今日月山下設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個“茶馬互市”的商衢之地。明清時“茶馬互市”從日月山下逐漸移到丹噶爾,並成為當時青海一帶地區最大的貿易集散地。

據史料記載,清嘉慶道光年間,“茶馬互市”年貿易總額達250萬兩白銀,超過了當時西寧的六七倍。後來,京、津、滬、晉、川等地的商人、工匠紛至遝來。英美俄的泰興、仁記、泰和、怡和、居裏、瑞記、美最斯、瓦裏等八大銀行設立辦事機構,進行商業貿易和金融業務。丹噶爾形成了龐大的漢藏貿易的“藏商(歇家)”隊伍,他們的足跡遍及西藏、新疆、甘肅、陜西、山西、河北、天津等地,開闢了“藏商”之路。

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商業貿易達到高峰,城內擁有大小商戶及手工業1000余戶,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貿易總額達到500萬兩白銀以上,商賈雲集,貿易興盛,丹噶爾古城也有了“環海商都”、“小北京”的美稱。每當黃昏來臨,城內各個店舖和洋行的門上製作的具有濃郁民族特點的燈箱式廣告招牌燈火輝煌,大放異彩,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如今的“排燈”便是這種廣告招牌的演變,可以説湟源排燈是中國最早的廣告燈箱。

丹噶爾古城也是一座兵城。據記載,自西漢以來,歷代王朝在這裡修築城堡,派駐軍隊,戰事連連,不計其數,歷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這裡及附近發生了多次影響中國歷史的經典戰例,留下了20余處古城遺址和軍事設施,如西漢的臨羌城、護羌城,唐代的石堡城、定戎城、綏戎城、哈拉庫圖城,明清時的丹噶爾城等。其中,丹噶爾城是明代最早的西寧衛地、清代鎮海協營府和將軍府、千總府、丹噶爾廳府等的所在地。

丹噶爾古城還是宗教聖地,古城周邊分佈有80余座大小廟宇,如西石峽的海藏寺,藥水峽的東科寺,巴燕峽的扎藏寺,古城的關帝廟、城隍廟、北極山群廟等。這些寺廟建築宏偉,佈局獨特,結構嚴謹,刻鏤精緻,壁畫繪製精美,線條流暢,色彩艷麗,內容豐富,彰顯出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同時也把以儒、道為核心的漢文化,以藏文化和以回族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丹噶爾古城又是一座文化之城,各個民族在這裡交匯融合,各種文化在這裡相生相長,形成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片瓦、一塊磚、一扇門、一扇窗,院落街巷無不包含著古老而燦爛的文化資訊,這在青藏地區是並不多見的。而且古城中留下了眾多名人詩詞、摩崖石刻、美妙傳説和排燈、剪紙、曲藝、羊皮繡等民間藝術以及“花兒”會、朝山會、廟會、法會、祭孔、祭海等傳統文化活動,為古城的繁華增添了濃重的宗教文化色彩。

為了呈現有特色的城市景象,延續古城文脈,吸引旅遊投資,湟源縣把打造“文化湟源”提到戰略高度,制定規劃,出臺方案,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開展對明清老街的保護性修復工作,旨在把丹噶爾古城建設成為集傳統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商業文化、軍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獨特的建築藝術于一體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飲住宿、休閒娛樂、旅遊觀光、商貿交易功能的旅遊目的地,並輔以石刻文化走廊、北極山公園、讚卜林卡藏文化博物館、華石山、日月山等,形成橫貫東南西北的旅遊一條線,使其成為環湖旅遊圈和西寧旅遊圈上的重要景區。

這項重現昔日“茶馬互市”風貌的修復工程,以明清老街和豐盛街貫穿城隍廟、丹噶爾廳署、文廟、商號店舖、火祖閣等建築,使整體修復與北極山廟宇群修復融于一體,並修建文物展示區、旅遊購物區、茶飲休閒區和入口廣場、文廟廣場、火祖閣廣場、民俗演義廳以及西城門、三處牌坊、文物展示中心、丹噶爾署衙、洋行建築等。沿街設置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戲、釘馬掌、巡捕、駝隊、馬車等反映當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場景等小品景觀。街道和店舖照明設施將全部用湟源排燈代替。目前,該工程已完成投資1900多萬元,新建修繕了城門、牌坊、文廟照壁、文物展示區商鋪、民俗宅院、丹噶爾廳署、洋行建築等。2008年7月,明清老街將全面完工並對遊人開放。

保護性開發的老街風貌,既保持了傳統風采,又充滿了現代氣息。老街全部用青磚、灰瓦、白墻、朱紅柱廊等傳統用材和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裝法彩繪。民居採用灰、白、朱紅三色飾面。在造型上,用幾何塊體相互組合、高低錯落;在材質上,採用玻璃與磚墻的虛實對比,相互借景;在色彩上表達出傳統民居黑、灰、白的基本色調,使建築佈局與古老的建築格局相吻合。

隨著這些工程項目的逐步完工,往昔“小北京”的繁榮景象也日顯雛形。漫步在丹噶爾明清老街,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房屋建築別具一格,人物雕刻內容豐富,栩栩如生,人們似乎又看到了駝鈴聲聲、車馬擁擠、店舖林立、商賈雲集、一派盎然生機的場景。

古老的丹噶爾是輝煌的,今天的丹噶爾依然會充滿無窮的魅力。

編輯:楊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