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同祭孔 文化一脈承

  時間:2009-06-27 17: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曲阜六月二十六日電 在海峽兩岸分隔近六十年後,馬英九于去年十月五日成為第一位參加臺北市祭孔大典的臺灣地區領導人。他不僅穿長袍遵古禮向孔子上香,還獻上了“道貫德明”的牌匾。雖然近年大陸和臺灣在孔子誕辰週年紀念日都要舉行祭孔大典,以追思和光大孔子對於中華文化及倫理的貢獻,祭孔也已成為兩岸文化界每年的共同盛事,但馬英九在變更身份後的再次參加,開臺灣地區領導人親自祭孔的先河,無疑使這一傳統大典的文化分量變得更為厚重。

  西元前一九五年,推崇孔子的漢高祖劉邦從淮南返京過魯城,乙太牢(祭天大禮)祀孔子,同時封孔子九世孫孔騰為“奉祀君”,令其主持孔子祀事。開啟了此後中國歷代綿延不斷的祭孔大幕,這種綿延在近現代雖不無波折,但放在歷史長河中觀之,卻只不過是極短暫的一瞬,無礙于其“胄衍祀綿”。

  孔子第七十五代孫、著名孔子思想研究學者、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孔祥林在接受本社記者訪問時指出,“文化是維繫中華民族各族的紐帶,是文化將各民族同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祭祀孔子就是要感念和光大孔子對於中華民族的貢獻。” 道出的正是兩岸同祭孔的意義。

  同根一脈 兩岸攜手祭孔子

  臺灣海峽割不斷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情誼,更割不斷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大陸改革開放和臺灣開放探親以來,兩岸孔廟間的往來交流日益頻繁,臺灣民眾到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孔廟釋奠祭拜孔子的也越來越多。二00六年孔子誕辰日的兩岸同祭孔,更是將這種兩岸對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説的文化認同推向了新的層次。

  是日,大陸祭孔以曲阜孔廟為主,與吉林長春、福建泉州、雲南建水、甘肅武威和香港等孔廟聯動;臺灣祭孔以臺北孔廟為主,臺南、臺中等孔廟聯動。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在希、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林澄枝和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章仁香等海內外二千五百多人參加了曲阜孔廟的祭孔活動。林澄枝、章仁香還向曲阜孔廟贈送了臺北孔廟祭器複製件,希望借此“祈福中華和平永固”。

  臺灣孔孟學會等也派出祭孔釋奠團專程來曲阜孔廟參加祭孔大典,祭孔儀式上,臺灣阿里山的土、日月潭的水與孔子誕生地尼山的土、聖水湖的水融于同一祭器中,將這寓意海峽兩岸同根一脈的水土供奉在孔廟大成殿。

  赴臺祭孔 孔子後裔訴衷情

  説起二00六年赴臺參加兩岸同祭孔之事,孔子第七十七代孫、曲阜文物局局長孔德平記憶猶新。他回憶説,當時從內地到香港轉机時就得到消息,臺灣當局只允許到臺南孔廟舉辦《大哉孔子》展覽,不允許到臺北孔廟參加祭孔。後經多方努力,終於在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誕辰這天淩晨趕到臺北,參加了孔廟的官祭孔子大典。

  在臺北孔廟休息室,孔德平見到了參加祭奠活動的時任臺北市市長馬英九,並向馬英九贈送了大型畫冊《大哉孔子》。在隨後舉行的祭奠儀式中,孔德平代表曲阜祖廟向臺北孔廟贈送了六件祭孔祭器,馬英九代表臺北孔廟接受了贈器。

  參加完臺北孔廟的祭祀活動後,孔德平前往拜會了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拜會中,同為孔子後裔的同宗兄弟相談甚歡,原定二十分鐘的見面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考慮到德成兄年事已高,孔德平幾次提醒他休息一下,但孔德成他鄉遇同胞談興甚濃,不知不覺一個半小時過去了。

  交談中,孔德成十分關心家鄉的變化,看到孔德平捎來的家鄉煎餅時,他睹物生情,問身邊臺灣長大的孔氏後裔知道這在老家叫什麼?並自問自答,這在老家叫“黏應”。他説,老家叫父母是“大大”、“娘”,水叫“淝”。當孔德平代表曲阜孔氏宗親會邀請離家近六十載的孔德成回家看看時,他愉快地答應了。可惜直到去年十月去世仍未能成行,成為孔德成先生的終身憾事。

  如今,隨著海峽兩岸對孔子及儒家學説的認知趨同,兩岸越來越重視對孔子的祭祀。孔子故里從一九八四年恢復祭祀以來,由家祭、民間祭祀到公祭、春秋兩祭,從上到下已將祭孔視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秋天,臺北孔廟專門派員到曲阜請益春季祭孔禮制事宜;今年,臺灣的十幾家官辦和幾十家民辦孔廟、文廟將應邀參加在福建泉州舉辦的海峽兩岸文廟聚會活動。

  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曾説過,中國的文明遠比中國的政治更具大一統的特性。自從孔子時代以來,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幾大古國文明中唯一得以倖存和延續下來的文明。他説,孔子的思想對於中國的社會制度,對於人們思想的影響是如此的深遠,使得他永為後世尊崇。在羅素看來,正是文化凝聚和統一了中國,而孔子功不可沒。在穿越一甲子不無波折的時間隧道後,兩岸的同祭孔,既印證了孔子及其學説強大的生命力,更展現了中華文化無窮的凝聚力。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