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國首次在孔子誕生地尼山春季祭孔

  時間:2009-04-04 17:4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濟南4月4日電(記者王海鷹)清明時節的尼山,古柏森森,鳥鳴啾啁,山坳裏一株兩株的桃李綻出滿樹的粉紅、雪白,雅樂在清晨靜謐的空氣中遠送,在古木、紅墻間久久回蕩。

  尼山是孔子誕生的地方。4日上午,曲阜市首次在這裡舉行春季祭孔儀式。隨著“請全體肅立,自正衣冠——”的高聲唱誦,尼山孔廟打開大門,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來拜祭的人。人們一批批肅然進入孔廟,獻上花籃,在孔子像前三鞠躬。

  這是曲阜官方第二次在春季祭祀孔子。2008年清明節,曲阜首次在孔廟大成殿前祭祀了孔子,使中斷了半個多世紀的春秋兩大祭之一的春季祭孔得以恢復。

  “此次春季祭孔大典將祭祀地選在孔子出生地尼山,意在引導人們追根溯源,緬懷先師。”曲阜市文化遺産管理委員會主任李維生説。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孔子的思想能為當下的社會建設發揮作用。作為孔子故里的曲阜也正為復歸文化傳統而努力,此次春季祭孔典禮就加入了為學童行“開筆禮”的內容。

  “我們希望以這樣的形式向至聖先師致敬。”曲阜市文化遺産管理委員會官員劉續兵説。

  尼山夫子洞前,36張書案整齊排開,36名身著黃色上衣的學童端坐在書案後。隨著老師“正衣冠”的要求,孩子們站起來,從鞋襪起往上整理,然後兩兩互相整理。入座端坐後,老師們用筆在孩子們額頭正中輕輕點上一顆硃砂痣。

  “這也叫‘開天眼’,因為‘痣’與‘智’同音,意味著開啟智慧,讓孩子們目明心亮。”曲阜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郭鯤説。

  隨後,孩子們用力擂響了兩側的8面大鼓,以此“明志”。擊鼓的聲音越響,聲音傳得越遠,説明志向就越遠大。

  在山東省特級教師馬培鈞的示範帶領下,36名孩子每人提筆寫下一個端端正正的“人”字。“這一撇一捺便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個正直的人,高尚的人,有修養的人,堂堂正正來做事;為人在世,互相支援,互相幫助。”馬培鈞説。

  伴隨著《論語》的誦讀聲,老師還為孩子們每人贈送了一本蒙學教材《新論語》和兩顆寓意學業圓滿的紅雞蛋。

  專程前來拜祭孔子的北京大學副校長張國有説:“和諧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內容。當下社會有很多不平衡、不和諧的地方,孔子的思想應該成為我們行為的準則,推動社會走向和諧、和平、合作。”

  據悉,祭祀孔子的活動始於孔子去世後的第二年,最初每年只有秋季一次,至東漢時實行春秋兩祭制,其後又發展到春夏秋冬逢節必祭,但以春秋兩祭為主。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曲阜恢復了在孔廟祭孔的活動。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