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兩岸紀念孔子誕辰 倡“和睦”告慰民族先師

  時間:2009-09-29 10:0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臺北/曲阜9月28日電(記者 陳斌華 王海鷹 劉暢)28日是孔子誕辰2560週年的日子。從聖賢故鄉的山東曲阜,到海峽對岸的古城臺南,從學者官員到懵懂孩童……兩岸各界代表不約而同地聚集于孔廟之中,以傳統方式緬懷這位中華民族的至聖先師,重溫他關於禮義、人文的閃光智慧。

  從清晨5時起,坐落在臺北、臺南、臺中、南投、嘉義、宜蘭等地的全臺灣13座孔廟分別拉開祭孔大典的帷幕。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齣現在了臺南市孔廟的祭孔典禮上,並行上香禮。這是臺灣當局領導人首次在孔子的誕辰日,前往這座全臺灣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孔廟參加慶典活動。島內媒體稱,馬英九此舉開創了“全臺首學”臺南孔廟近400年祭典的先例。

  28日上午,馬英九還主持了臺灣當局“紀念大成至聖先師孔子誕辰典禮”,當局要員和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出席典禮。

  對於馬英九的“帶頭”祭孔,臺灣文化學者王仲孚在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認為,這體現了當局重視人文教育、提倡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

  在臺北市孔廟的祭祀儀式上,市長郝龍斌親自擔任祭孔大典的“正獻官”,孔子第七十九代嫡孫孔垂長擔任奉祀官。郝龍斌表示,儒家所倡導的“忠孝仁義”已經傳播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是中華文化傳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期盼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此前一天,北京、山東和臺灣的一萬一千余名師生、學生家長和兩岸學者名士,參加了在臺灣新竹舉行的第二屆兩岸師生聯合祭孔大典,這是60年來兩岸最大規模的祭孔集會。

  擔任典禮正獻人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表示,孔子的哲理歷久彌新,是身為中國人最大的資産。他的哲理和文化傳承,不只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資産,更是世界的文明文化資産。

  孔子誕辰之日,臺灣學者再次發出了在學校教育中增加傳統文化課程的呼籲。在“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舉辦的記者會上,臺灣知名作家張曉風、臺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等提出,臺灣小學“國文教學”每週應增加1小時,高中生每週應多上一堂“國文課”。他們還提出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列入必修課。

  大陸各地的祭孔活動也分外隆重。在孔子故鄉山東曲阜,青年學生在孔廟萬仞宮墻前迎著朝陽齊聲誦讀《論語》篇章,開啟了祭孔大典的序幕。國畫大師、著名學者范曾揮毫書寫下本次祭孔活動的主題——“和衷共濟,講信修睦”,這是出自《論語》的智慧箴言。99名小學生同時潑墨,寫下一個個正楷“和”字。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在祭祀儀式上誦讀了用文言文寫成的祭文。

  臺灣東森電視臺特別派出報道團隊向臺灣觀眾現場直播了曲阜祭孔大典的盛況。主播陳海茵説:“孔子的精神流在我們血液裏,他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一部分,而曲阜就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園。”

  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孔子第75代孫孔祥林説,兩岸交流30年來,曲阜接待的臺灣遊客超過189萬人次。在剛剛續修完成的《孔子世家譜》中,900多名在近兩百年間失去聯繫的臺灣孔子後裔得以重回家譜。孔子的血脈與文脈是維繫兩岸人民合為一家的重要依據。

  他説,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經歷過無數戰亂而仍然沒有中斷文明的國家,其重要原因在於中國人心中強大的血脈認同與文化認同。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傳統,共同的文化,這種認同感註定了兩岸人民不會分離,也預示著中華民族最終走向“和”與“合”。

 
編輯:楊雲濤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