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中華第一樂舞《韶樂祭孔大典》呈三大亮點

  時間:2009-09-22 17:45    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新華網山東頻道9月18日電  由山東曲阜市旅遊局和香港一樹山旅遊管理集團共同打造的《韶樂祭孔大典》,將於9月底在山東曲阜遊客集散中心孔子韶樂宮隆重上演。節目預演精彩紛呈,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呈現出三大亮點。

  一是挖掘了原生態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底蘊豐厚。全據分四個篇章,第一篇章是《孔子聞韶,盡善盡美》。《韶樂》起源於5000多年前,最早為舜帝時期的音樂,是一種集詩、樂、舞為一體的綜合古典藝術。它是中國宮廷音樂中等級最高、運用最久的雅樂,由它所産生的禮樂教化思想和文化藝術形式,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古代文明,韶樂因而被譽為"中華第一樂章"。這種大型樂隊比西方早了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響樂。西元前517年,孔子目睹了韶樂的演奏盛況,不禁心醉神迷,陶醉在音樂的世界裏,《論語》上説,子謂《韶》盡善矣,又盡美矣。三月不知肉味。簫韶樂舞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第二篇章是《孔子學琴,追思文王》。孔子一生尊崇周文王,稱之為"三代之英"。説:"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古琴曲《文王操》是周文王被拘羑裏時所做,孔子曾經反覆學習,揣摩其內涵,稱讚其"盡善矣,非盡美矣"。《文王操》是孔子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和理想人格的頌歌。第三篇章是《詩經吟唱,弦歌一堂》。《史記?孔子世家》説:"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史書記載"孔子遊于緇帷之林,休坐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藝術家們發掘整理了《詩經弦歌》,再現了當年"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的場景。第四篇章為《祭孔大典,文脈永昌》。2000多年來,歷代帝王、大臣都要祭祀孔子。祭孔樂舞又稱《中和韶樂》,是歷代延續下來的韶樂遺韻。祭孔樂章的唱詩與《詩經》的雅、頌部分如出一轍。歌生持著笏板,高聲吟唱,四字一句,古樸典雅。舞蹈分為文舞和武舞兩個部分,文舞繼承了《韶樂》的精髓,武舞繼承了《大武》的儀式,歌頌周武王功德的《大武》被孔子認為"武,盡美矣,非盡善矣。"2006年祭孔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

  二是民樂界大師級人物親自"掌勺烹制",藝術水準較高。這臺晚會由著名作曲家、原中央民族樂團團長、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被民樂界譽為"劉天華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的劉文金擔任顧問,國家一級作曲、指揮,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山東中外舞蹈交流協會副主席李百華擔任編曲和配器,國家一級演員,山東歌劇院舞蹈編導陳英魁擔任導演兼舞蹈編導。天津音樂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師範大學、聊城大學等高等院校的音樂、舞蹈專業優秀畢業生進行演出。李百華和陳英魁二十多年前就在一起創作關於孔子的音樂和舞蹈,是多年孔子文化節、山東電視臺《孔子》樂舞的主創人員,對孔子樂舞研究深厚,這次又在一起合作,根據挖掘的古代樂譜和舞譜進行創作,激情碰撞,心靈相通,再出藝術精品。

  三是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節目好聽好看。古代宮廷雅樂節奏較慢,變化較少,現代人聽起來難免感到鬱悶。李百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古代音樂進行細微的調整,適當改變旋律的速度,增加一些現代音樂的變化,既保持了古代音樂的基礎,又適應了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視聽習慣,聽起來既大氣磅薄,古樸典雅,又跌宕起伏,振奮人心,聽眾都能感到心靈的震顫,感到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嘆服!陳英魁編創舞蹈時,在依照古代圖譜的基礎上,增加故事情節,使舞蹈更加好看。如在韶樂舞蹈中,他根據史書中 "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記載進行再創作,首先讓身穿百鳥服裝的少女上場,在樹林中快樂的跳舞,突然,一群身穿野獸服裝的男子上場了,擊石拊石,互相爭鬥,天空一片陰暗。這時候,美輪美奐的鳳凰出現了,野獸和百鳥都放下石塊,圍著鳳凰,踏著音樂翩翩起舞,天地間霞光萬道,一片祥和。用舞蹈語言演繹出和平、和諧的永恒主題。

  據了解,該劇除了在孔子故里曲阜常年演出外,還將到世界各地的孔廟、孔子學院巡迴演出,傳播孔子思想和中華文化。(楊義堂 陳大飛)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