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三大亮點提升2008祭孔大典

  時間:2008-10-10 17:38    來源:中廣網     
 
 

  中廣網北京10月10日消息 (記者蔡波 通訊員楊義堂  趙相恩)2008年9月28日上午,秋雨霏霏,舉世矚目的戊子年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濟寧市曲阜隆重舉行並完美落幕。這是自2004年公祭孔子以來,第五次舉行祭孔大典。參加今年祭孔大典的有原國家領導人,山東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的領導,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旅遊局等有關部委領導,第三屆孔子教育獎獲獎代表和海內外貴賓共1200余人。 在萬仞宮墻前,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為大典主題銘文揭幕,濟寧市市長張振川宣讀主題銘文。銘文揭幕儀式結束後,在平和的雅樂伴奏下,祭祀隊伍通過明故城,走過七道門,來到孔廟大成殿前。身著“六藝”服的中學生在甬道兩側肅立誦讀《論語》,大成殿上,祭祀代表分六組向孔子像敬獻花籃,山東省省長姜大明恭讀祭文。悠揚的古樂中,身著漢服的舞者,峨冠博帶,手持羽和龠,跳起了祭孔樂舞。

  山東衛視和10余家網路媒體對2008祭孔大典進行了現場直播,百餘家報刊及電臺、電視臺、網路媒體記者採訪報道了活動盛況。輿論普遍認為,此次祭孔大典在往年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既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又為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與發展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進一步增強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推進了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建設。參加大典的貴賓對此次活動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這次活動為節慶中的精品。

  回顧整個過程,三大亮點較好的提升了2008祭孔大典的內涵。

  一是主題更具時代性。今年祭孔大典的主題是“仁者愛人、自強不息”。“仁者愛人”出自《論語》,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自強不息”出自《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易經》是中華文化的原典,儒家、道家都從中汲取了充分的營養。自強不息是儒家取其陽剛的一面,體現了儒家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千百年來,儒家文化中“仁者愛人、自強不息”的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脈。今年中華民族在抗擊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全民動員舉辦奧運等工作和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大愛無疆的博大胸懷、不向困難低頭的堅強意志,也正是“仁者愛人、自強不息”精神的寫照。如果説,“全球聯合祭孔”、“海峽兩岸同祭孔”是形式上的創新,那麼,2008年的祭孔主題則更注重揭示孔子文化的內涵,注重結合孔子文化節的時代特色,用祭孔活動來引領人心,用孔子文化節的平臺來弘揚民族精神。這一主題也從另一方面體現出孔子“聖之時者”的特點,將孔子文化與當代中國現實的緊密結合,顯示出了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二是祭文更具影響性。經過認真策劃,今年祭孔大典的祭文由我國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撰寫。金庸是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今年由金庸先生撰寫的祭文不僅體現出孔子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向世人展現出了我國三十年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金庸先生的祭文把傳統與現實相結合,將舉辦奧運、自強不息、注重環保,建設和諧世界等內容寫到祭文之中,祭文內容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性。同時,對祭文嚴謹的保密工作,增強了祭文的神秘感,也使祭文成為了本次祭孔大典備受矚目的一大亮點。祭孔大典開始後,相關媒體對祭文進行了全文播發,眾多網站、媒體對祭文內容進行了轉載。金庸撰寫祭文的事件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中央、省級等多家媒體、網站對此事進行了追蹤報道,很好地提升了今年孔子文化節的影響力。

  三是組織更具科學性。為向全世界努力展現一個真正神聖而肅穆的祭孔大典,今年祭孔大典更注重組織工作的科學性。將祭孔來賓細分為三部分。首先,國家和省市領導在裝修一新的休息廳按序集合就坐,先用濕巾凈手拭面,以體現莊嚴神聖;其次,其他主祭貴賓在神道路南首排隊等候,待祭孔音樂響起後依序走上神道路;三是今年安排1000名貴賓在孔廟前的金聲玉振坊前集合,提前舉行開廟儀式,沿孔廟的神道路依次從各大門進入,全身心地參與到祭孔的整個過程當中來,讓參加祭孔的嘉賓完整地體會到祭孔過程的莊嚴與肅穆。孔廟大成殿前劃分了五個區域,貴賓們由工作人員引導在各自區域站定,整個現場井然有序。祭祀儀程中,所有來賓整齊劃一地向孔子像施禮行拜三鞠躬,對至聖先師的敬仰之情充分表達出來。由於整個組織工作的嚴謹,使孔廟內的古柏森森、殿堂巍峨與所有參加祭祀人員的氣具凝神、神聖肅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將整個祭孔大典的神聖感推向了極致,給人們所帶來的心靈震撼超越了往年任何一屆,令人難以忘懷。

  祭孔大典,是為了紀念至聖先師孔子而舉行的隆重祀典,兩千多年來從未間斷,不僅成為中華民族緬懷先賢、弘揚中華美德、加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同時讓世界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體會到先師孔子的教誨,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2008祭孔大典,再一次為中華民族2000多年的祭孔歷史增添一抹時代的亮色。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