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西方人心目中的孔聖人——孔子在國外

  時間:2009-09-22 14:32    來源:曲阜市資訊化管理中心     
 
 

  德國柏林得月園的入口處,矗立著兩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著“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孔子名言。德國人把孔子和康得共同尊為教育學的奠基人。

  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國人還尊孔子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在西方的300年

  最早把儒學介紹給西方人的是明清時期來華的傳教士。傳教士利瑪竇將《論語》翻譯成了拉丁文,于1687年在法國巴黎出版,可見孔子思想在西方流傳至少已有300年的歷史。1691年出版的《論語》英譯本是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譯本 ,該書的前言中説:“這位哲學家(孔子)的道德是無限輝煌的。”

  西方的儒學研究

  18世紀時,孔子學説就在歐洲學術界引起了廣泛討論,到了20世紀,西方出現了欽佩孔子的高潮,60年代在大眾中形成了東方文化熱。
   西方人看來,孔子是人類歷史上沒有留下“親筆”作品、但對人類文明産生重大影響的三個偉人之一。流傳下來的《論語》是由孔子的學生在他去世後撰寫的;記錄古希臘蘇格拉底思想的《辯白》是由他的學生柏拉圖在他被處死以後撰寫的;描述耶穌言行的《福音書》也是由他的門徒在他被釘上十字架後幾十年裏完成的。
  20世紀以前,義大利、法國在研究儒學文獻方面達到了一定水準。英國傳教士理雅各完成的四書五經、《老子》、《莊子》譯著,被稱為19世紀英語世界最傑出的漢學成果之一。美國人對儒家的研究要晚得多,美國學者顧立雅的《孔子與中國之道》代表了美國20世紀50年代儒家研究水準。

  耶穌比孔子晚5世紀

  孔子説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耶穌也曾説過“你們想讓別人怎麼對待自己,就應該怎麼對待別人。”這兩句名言在西方被稱為“黃金律”,但是耶穌比孔子要晚整整5個世紀!雖然孔子不是宗教創始人,但國外卻常把孔子與耶穌、穆罕默德以及釋迦牟尼相提並論。

  孔子與“亞洲價值觀”

  如果説經濟增長與其背後的文化存在著必然聯繫的話,有人把“東亞經濟模式”稱之為東方“儒家資本主義”。1995年11月19日,《華盛頓郵報》載文説:“亞洲的政治家、學者和商界領導人自豪地宣稱,他們有孔子文化模式,認為他們的文化價值比我們的好。”1996年1月8日,倫敦《金融時報》刊登文章,教訓美國人應向亞洲學習,“美國如果鼓勵美國人自願地去採用一些孔子的教誨,其社會將會有莫大的受益。”美國1999年出版的《孔子住在隔壁:東方在教導我們西方應如何生活》一書指出:“東亞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已經成為繁榮的工業社區,社會奇跡也伴隨著經濟奇跡而産生,因為生活在那裏的人通常堅守著儒家的教導。”

  孔子與現代管理

   不少東方和西方的學者認為,從複雜變化的情勢中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就是“中庸”。日本人竹添光鴻把中庸解釋為“合情、合理、合法”,即“合理化管理”。有人用M理論來代表中國人的管理之道 ,M是 英文中人、中庸與管理的字首,在英文26個字母中,M正好居中,正合中庸之道。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