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孔子後世

  時間:2009-09-22 10:11    來源:東方聖城濟寧新聞網     
 
 

  孔子誕生至今2560年,他的後世子孫遍于海內外。

  歷史上,孔子的嫡孫居住在曲阜孔府。宋朝時宋仁宗下令46代嫡孫孔宗願的封號由文宣公改為衍聖公,世襲罔替,並正式建造了衍聖公府(孔府)。衍聖公這一封號由46代孔宗願傳到77代孔德成,延續了31代,歷時近千年。

  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父親,76代衍聖公孔令貽幼年喪父,是獨子,沒有兄弟姐妹,5歲襲封爵位,1919年去世,享年48歲。

  孔令貽有二女一子,即77代嫡孫:長女孔德齊(早年去世);次女孔德懋,現在北京;子孔德成,現在臺灣,均是一母所生。孔德成是遺腹子,出生百日即襲封爵位。孔德成和其胞姐孔德懋在孔府一起生活,上家學讀書,在孔府長大。孔德懋出嫁北京,“七七事變”前夕孔德成遠赴重慶。

  從孔子到孔德成,77代嫡孫中,只有三代離開故鄉曲阜。一是第8代孔鮒,當聽説秦始皇焚書坑儒要來曲阜時,他連夜將祖傳經書藏于夾皮墻內,隻身去嵩山投奔陳勝起義軍,被尊為軍師。以後因病死在軍中。二是第48代孔端友奉命隨北宋皇帝南遷,定居浙江衢州。金朝金太宗封仍在曲阜的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為衍聖公,由此分為南北兩宗100多年。

  元朝統一中國後,元世祖認為只應有一個衍聖公,南宗的孔洙讓爵位給北宗的孔治。以後改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襲400多年。三是第77代孔德成,國難當頭,不被敵人所用,離開了千年祖業和故土輾轉到後方,路經武漢時,即在報上發表了《抗日宣言》。抗日勝利後,孔德成隨當時的中央政府由重慶遷都南京,接胞姐孔德懋及其子女到南京官邸共同生活,後因時局變遷,又兩岸相隔數十年。終於天遂人願,姐弟得以團聚。

  孔子後世一律都要按照字輩取名,否則不準入家譜。字輩的字先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欽定10字,以後崇禎皇帝又欽定10個字,清朝乾隆皇帝又欽定10個字,民國時期,76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續定20個字,報經北洋政府批准,由北洋政府下令各省縣將這50個字佈告週知。即:(從56代至105代的字輩)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朝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緒世昌

  由此,儘管孔子後裔人數眾多,相互不認識,但只要根據名字,就可以從大的方面確定輩分。孔子後代繁衍年代久遠,支脈繁多,但都和孔府有血緣關係,孔氏家族如一棵參天大樹。孔府是孔子後世嫡系長孫即衍聖公居住的地方,他就是這棵大樹的主幹。而歷代衍聖公的弟弟長大後,按照孔府規矩是要分出另過的,隨著他們子孫的繁衍也就像這棵大樹上生出的許多分支。要了解這支的始祖是誰?是在哪一代分出的?以及世系如何發展?這些在《孔子世家譜》上皆有據可查。《孔子世家譜》兩千五百年譜係不亂,支脈清楚,實為舉世珍寶。

  據2008年的數字,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統計,第五次修訂的《孔子世家譜》最新收錄的孔氏族人預計將超過200萬人。

  受國際儒學聯合會的委託,1998年孔子第七十七代孫、末代衍聖公孔德成的堂弟孔德墉在香港註冊了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開始收集族人資料,進行第五次修訂。此後,協會在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個續修機構,9年間,陸續收到130多萬孔子後裔的資料。目前,資料登記工作已全面結束。

  據續修工作協會有關人員介紹,這新增的130多萬人是根據繳納入譜費人次計算得出的,已故孔氏族人可免去這一費用,並不包括在這一數字內,加上最近一次修訂的民國譜中的近60萬名孔子後裔,新譜最終錄入人數將可能超過200萬。

  按照明朝以來的慣例,《孔子世家譜》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但受歷史條件限制,只大修了4次,分別在明天啟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年間,最近一次是在民國時期,收錄近60萬人,由孔德成主持。

  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孔子世家譜》編輯部主任孔德威説,到2004年底,續修協會已收到至少100萬份後裔資料,本打算停止登記,但後裔入譜願望強烈,從世界各地報送材料的人數越來越多,協會不得不將登記工作延長至2007年底。

  根據目前已登記的後裔資料證實,孔子後裔已繁衍至第八十三代,輩分最小的是“念”字輩的一名10多歲的女孩,現在遼寧省。

  有著2500多年曆史的《孔子世家譜》,不僅反映了孔子後代繁衍的圖景,而且它本身的悠久和完備程度超出了一般家譜,在中國家譜中佔有特殊地位。

  孔德墉説,續修《孔子世家譜》是為了家族,更是為了傳承文化和歷史,是孔子後人必須擔負的使命。孔子家族史與正史、地方史志一樣,是一個國家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世家譜》與同時期的文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據了解,修訂後的《孔子世家譜》的意義已不僅局限在歷史領域,由於新家譜將實現數字化,並被賦予了分類統計功能,對研究儒家學説及人口學、社會學、教育學等方面都將具有重要的價值。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