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走向世界的祭孔大典

  時間:2009-09-22 13:46    來源:濟寧新聞網     
 
 

  菊花盛開日,又到祭孔時。《文化週末》約我談談親身經歷的孔子文化節和祭孔大典,勾起我許多的回憶。我曾經參與策劃和組織了2005-2008年的祭孔大典活動,回望千年的祭孔歷史,細數近幾年祭孔大典走過的足跡,思緒如孔廟上空的群群白鷺,久久盤旋,不忍離去。

  從歷史的深處走來

  西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魯哀公下令在曲阜闕里孔子的舊宅立廟,將孔子生前居住的房屋三間改做壽堂,陳列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琴、車、書等,並按時祭祀,開祭祀孔子之先河。

  西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經曲阜回長安,以牛、羊、豬全備的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開皇帝祭孔的先河。自漢代以後,祭孔活動一直延續不斷,規模逐步提升。隋朝時期,太學國子監于每年四季中第二個月的上丁日釋典孔子,這是丁日祭孔的開始。唐朝貞觀四年,唐太宗下令各地州學、縣學都要建孔廟以推廣儒學,自此,孔廟和祭孔活動普及全國。唐玄宗時期,封孔子為文宣王,天下的孔廟因此也稱文廟。宋代是孔廟祭祀較為隆盛的歷史時期,宋太祖趙匡胤曾經親謁孔子廟,宋徽宗趙佶前來曲阜,規定用“王者之制”來祭孔,他從孟子的一句話“孔子之謂集大成”中取“大成”二字,下詔孔廟更名為大成殿,並親筆題寫了匾額。到現在,大成殿成了孔廟的象徵,世界各地有孔廟的地方就有大成殿。

  祭孔活動到了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被稱為“國之大典”。明初,朱元璋尊孔循禮,規定每年仲春和仲秋的第一個丁日,皇帝降香,派遣大員在太學祭祀孔子。清朝歷任皇帝都極力推崇孔子,祭孔時向孔子像行三拜九叩大禮,將孔子的地位推向歷史的最高峰。

  1934年,民國政府將農曆的8月27日定為先師孔子誕辰紀念日,並列為國家紀念日,規定休假一天。從那時起,祭孔時間就由過去的丁祭改為孔子誕辰日祭祀,直到今天,臺灣還是沿用誕辰日祭祀的慣例。1948年是曲阜等大陸孔廟最後一次祭孔,隨著全國解放,大陸的祭孔活動暫告結束。

  融入今天,走向世界

  改革開放之後,1984年,孔廟大成殿裏文革期間被破壞的孔子像修復工程竣工,當時的曲阜縣委、縣政府提出了開展紀念孔子誕辰活動的想法,山東省委、省政府定於每年孔子誕辰(西曆9月28日)期間,在曲阜舉行“國際孔子誕辰故里遊”活動,其中一項活動就是倣古祭孔樂舞表演。當時不敢提“祭孔”二字,只是稱作“倣古祭孔樂舞表演”,是一項旅遊表演活動,不涉及對孔子的紀念問題。1989年,孔子故里遊改為國際孔子文化節,祭孔表演成為每年孔子文化節的一項核心活動。

  2004年,曲阜市委、市政府率先衝破思想封鎖,舉辦了政府公祭活動,當時擔任濟寧市委常委、曲阜市委書記的張術平同志帶頭向孔子像敬獻花籃,擔任曲阜市市長的江成宣讀祭文,實現了大陸建國以來第一次政府公祭孔子,在海內外引起了較大震動。那一年,教育部提出在全世界建設200所孔子學院,胡錦濤總書記為中華文化標誌城題詞,公祭孔子是2004年的十大文化新聞之一。

  2004年底,在策劃2005年的孔子文化節活動時,我們設想能否把世界各地的孔廟聯合起來,一起來祭孔,並且由中央電視臺各地的記者錄製,現場直播。正好時任市委副書記的趙樹國同志春節前帶隊到中央電視臺走訪,與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的領導見面,談到組織全球聯合祭孔活動的想法時,雙方一拍即合。春節之後,中央電視臺成立了由新聞中心新聞採訪部副主任肖振生任組長的祭孔大典直播報道組,根據電視直播的需要,與濟寧市一起策劃直播方案。我們和央視直播組的同志們一起,在大陸按照東西南北中幾個方位選擇了曲阜、哈爾濱、上海、雲南建水、福建泉州、浙江衢州、甘肅武威等地的7所孔廟,在港臺地區選擇了香港孔教學院和臺北孔廟,亞洲選擇了韓國首爾成均館孔廟、日本長崎孔廟、新加坡韭菜芭華人社團,美洲選擇加州齊魯會館,歐洲選擇了德國科隆市華人團體,相約9月28日共同舉辦祭孔大典活動。

  2005年9月28日上午,祭孔活動在全球各地進行。國家領導人、部委領導、省市領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外國駐華使節、海外華人華僑代表、孔孟顏曾聖人後裔代表、國內外儒商代表、全國大中小學生代表、海內外新聞媒體代表一起參加了曲阜孔廟祭孔大典。上海、浙江衢州、雲南建水、甘肅武威、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福建泉州、香港、臺灣各地、韓國漢城、日本足利、新加坡韭菜芭、美國舊金山、德國科隆等地也舉行了不同形式的祭孔活動。中央電視臺聯合山東衛視、雲南衛視等多家省級電視臺,香港無線、臺灣東森等港臺電視臺,韓國、日本、美國的多家海外電視臺,以合作拍攝、資源共用的形式參與了活動直播,中央電視臺各個頻道都進行了報道。全球祭孔的盛況、強大的輿論宣傳産生了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許多媒體跟進報道,社會輿論好評如潮。

  2006年的祭孔大典以同根一脈、兩岸祭孔為主題。當年的9月28日,曲阜孔廟和臺灣臺北孔廟、臺南孔廟同步進行祭孔,這是海峽兩岸首次攜手祭祀中華民族的文化先哲。臺北孔廟祭孔大典由中國國民黨主席、臺北市市長馬英九擔任正獻官,濟寧市專門派出了祭孔參訪團赴臺灣參加臺北、臺南的祭孔儀式,向馬英九贈送了商周時代青銅祭器複製件和明清彩繪孔子像。中國國民黨派出祭孔文化參訪團專程來曲阜參加曲阜孔廟祭孔大典活動。在曲阜孔廟祭孔大典上,臺北孔廟向曲阜市贈送了臺北孔廟珍藏的祭器複製件,來自臺灣阿里山的原住居民代表從阿里山日月潭取來了故鄉泥土,與取自中華文化標誌城選址地曲阜九龍山的故土相匯,表達了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來自臺灣的27個代表團、400多人參加了祭孔活動。海峽兩岸同祭孔子被評選為2006年度兩岸關係十大新聞之一。

  2007年是奧運會之前的最後一次祭孔。如何將奧運元素引進到祭孔大典中來,成為一個需要研究的棘手問題。孔子文化節組委會和奧組委文化活動部、中央電視臺祭孔直播組的有關同志反覆切磋,最後商定,由孔子文化節組委會、中央電視臺等機構進行公開舉辦評選活動,從論語中評選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5句話,在祭孔大典儀式上,由山東省政府推薦給奧組委。此後,孔子文化節組委會、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央電視臺聯合開展了“國人不可不知的論語5句話”推薦活動,由專家從論語中找出最有代表性的20句話,通過電視和網路進行公開評選,引起了網友的廣泛參與。在祭孔大典之前,舉行了具有象徵意義的中華文化聖火點燃儀式,由一名孔氏少年在護火方隊的護衛下點燃,儀式神聖莊嚴,凝聚人心。山東省副省長黃勝將公開徵集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德不孤,必有鄰”、“禮之用,和為貴”等5句論語經典贈送給奧組委活動部副部長闞凱,作為推薦給2008年奧運會的迎賓語。之後,我們又去北京,和奧組委作了大量溝通協調工作。在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了三千弟子誦讀論語的開場節目,全場歡呼,震撼人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等經典話語響徹天宇,全世界都聽到了孔子的問候!輿論評價説,奧運會開幕式就是一次最好的祭孔大典。與此同時,祭孔大典音樂《金聲玉振》也成為為奧運會頒獎音樂,音樂家譚盾説,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這屆奧運會的神秘的音符,是天籟之音,可遇而不可求。

  2008年祭孔大典是在汶川地震之後,我們提出,2008年祭孔大典的主題是“仁者愛人、自強不息”。“仁者愛人”出自《論語》,是孔子的核心思想;“自強不息”出自《易經》,意思是人們的德行每天都有進步,這兩句話概括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如果説,全球祭孔、兩岸祭孔是形式上的創新,那麼,2008年的祭孔主題則更注重揭示孔子文化的內涵,注重結合孔子文化節的時代特色,用祭孔活動來引領人心,用孔子文化重塑民族精神,體現了孔子文化與當代中國現實的緊密結合。2008年的祭孔大典在濛濛秋雨中進行。這是自2004年曲阜公祭孔子以來,第五次祭祀孔子。祭祀隊伍沿著神道行至孔廟萬仞宮墻外,許嘉璐為公祭孔子大典主題銘文揭幕。濟寧市市長張振川宣讀主題銘文。隨後,祭祀代表向孔子敬獻花籃後,山東省省長姜大明宣讀了金庸先生撰寫的祭文。在悠揚的古樂中,身著漢服的舞者,峨冠博帶,手持羽和龠,跳起祭孔樂舞。

  奉獻給人類共同的財富

  自己參與組織祭孔多年,亦有許多發現和感悟,期間寫下了許多關於祭孔歷史、揭秘祭孔大典文化內涵的文章,系統地解讀了祭孔大典的歷史文化內涵,揭示了祭孔大典的時代意義,澄清了諸多方面認為祭孔是一場復古鬧劇等種種質疑。

  國家新聞出版局出版一套全面解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祭孔大典圖書的任務,編輯人員從網上查到我的許多文章,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我,我把這些年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整理,寫出了祭孔大典的書稿和電視文本,中央電視臺負責祭孔的朋友們也給予了大力支援,幫助製作了電視專題片。經過近一年的努力,《祭孔大典》圖書和光碟正式由山東出版集團、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孔子77代嫡孫女孔德懋先生專門為本書題寫書名,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原省委副書記韓喜凱同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官員卡貝絲女士為本書作序。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李群同志看到樣書後,非常高興,他今年5月底正好準備到歐洲訪問,就把《祭孔大典》作為山東文化代表團的文化禮品帶到了歐洲。在希臘北部的比愛利亞省,當李群部長贈送給省長帕帕斯特尤先生《祭孔大典》時,省長愛不釋手,執意要李群部長用中文寫下“贈帕帕斯特尤先生,山東省文化代表團。”在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孔子學院,李群部長在院長費南山女士的帶領參觀了孔子學院的教學樓。當看到學院圖書室裏的中文書不多時,李群部長把《祭孔大典》贈送給他,費南山女士如獲至寶,笑得合不攏嘴,一再表示感謝。

  曲阜市旅遊局準備在新建的曲阜遊客集散中心組織一台文化旅遊演出,我們推薦他們做《韶樂?祭孔大典》。因為祭孔大典的樂舞就是上古時代的《韶樂》遺韻,孔子對韶樂十分推崇,稱讚其“盡善矣,又盡美矣”、“三月不知肉味”。恰好,省政協科教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劉曉靜在今年全省兩會期間聯名遞交提案,希望山東省打造一台能夠代表山東文化的《韶樂?印象齊魯》文藝演出,省委領導還親自作出批示,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通過引進外資,遊説到一家香港旅遊集團投資,在曲阜註冊了曲阜大成古樂團,由曾經擔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的劉文金先生擔任名譽團長,國家一級作曲、指揮、山東中外舞蹈交流協會副主席李百華先生擔任編曲,國家一級演員、山東省歌舞劇院編導陳英奎先生擔任編舞和導演。節目分四個部分,一是孔子聞韶,盡善盡美,表演簫韶樂舞;二是孔子學琴,追思文王,表演古曲文王操;三是詩經吟唱,弦歌一堂,表現“弟子讀書,孔子弦歌”的場景;四是祭孔大典,文脈永昌,按照明朝的古譜進行祭孔。經過三個月的運作和排練,節目已經排出,經過省內外藝術專家進行指導,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被譽為復活了孔子時代的音樂,是最能代表山東文化底蘊的藝術團體。今年9月中旬開始,在曲阜遊客集散中心常年演出,遊客隨時都可以來曲阜聞韶樂,祭孔子。目前,該團正在積極與上海世博會方面銜接,爭取列為2010年世博會固定文化演藝項目,在舉世關注的上海世博會上進行演出,並且還準備到世界各地的孔廟、孔子學院演出,讓原生態的祭孔大典走向世界舞臺。

  去年底,曲阜市文化部門抓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增加非遺名錄申報數量的有利時機,積極運作,爭取將孔廟釋典申報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我們應邀和曲阜市文化局的同志一起撰寫申報文本,提供歷史資料,使申報文本順利通過了國家評審,按時上報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據了解,曲阜市上報的申遺文本內容全面,脈絡清晰,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有望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經過近年來孔子文化節和祭孔大典組織者們的探索與實踐,祭孔大典這一古老的儀式已經完成了與當代社會的接軌,成為中華民族緬懷聖哲先賢、重塑民族信心的載體,成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舞臺,並將成為全人類共用的文化遺産。(作者:楊義堂)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