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文化節後説祭孔

  時間:2007-09-22 13:45    來源:濟寧新聞網     
 
 

  9月28日上午,全球矚目的2007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祭孔大典,在濟寧市曲阜孔廟隆重舉行。本次祭孔大典是歷年規格最高的一次。參加大典的有世界各地華人華僑代表,部分外國駐華使節和海內外各界嘉賓3000余人。祭孔大典是每年國際孔子文化節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文化品位、最具感染力的主題活動。今年的祭孔大典主題定為"全球華人華僑同祭孔"並與2008北京奧運會相結合,是傳承中華文化,開創歷史先河的壯舉。在今年的祭孔大典中,山東省代省長恭讀祭文,副省長宣佈了國人不可不知的《論語》經典五句話,並把這五句最能體現孔子思想精華的經典名句,推薦給北京奧組委,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迎賓語,這一活動把祭孔大典推向了高潮,將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與奧運會全民參與有機結合,表達了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人民對四海賓朋的熱情歡迎。

  中央電視臺、山東衛視對本次祭孔大典進行了現場直播,百餘家電臺、電視臺、報刊及網路媒體記者對全球華人華僑同祭孔活動進行了採訪報道,形成了極大的轟動效應,輿論普遍認為,此次祭孔大典既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又為海內外華人華僑加強聯繫與交往,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進一步增強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推進了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建設。省領導對此次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這次活動為節慶中的精品。

  祭孔大典剛剛落幕,有關該活動的褒貶及對孔子的爭論在社會上又起波瀾。一個是聖化、神化,一個是全盤否定,而且各方振振有辭,大有不把對方駁得體無完膚絕不罷休之態勢。我們常講要辯證地思維,客觀地認識,可落實在具體問題上,卻往往走向於片面,特別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上尤其如此,其實這些都是極端思維的表現。

  我們認為,對祭孔大典必須歷史地、客觀地和辨證地認識,對任何人物的聖化、神化都是不可取的,對孔子的評價也是如此。儘管孔子的思想內容廣博,影響了中國封建文化的基本走向,但畢竟是春秋戰國百家中的一家,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部。我們今天了解的孔子,是漢代獨尊儒術之後歷代統治者逐漸聖化的孔子,從“至聖”而逐步上升為“大成至聖文宣王”。真實的孔子不過是一名教書先生,胸懷治世之道,卻不為世所用,週游列國,傳播思想,留下一本《論語》傳世,如此而已。用今天的話説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今天我們祭孔,是紀念孔子對我們民族文化發展所作出的突出貢獻,是尊重我們的歷史,尊重我們的民族傳統,讓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産為今天所用,目的在此。但是,我們絕不能幻想通過祭孔手段啟用儒家思想來治理中國,解決如今紛繁複雜的社會問題,重建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秩序,甚至用來指導建立和諧社會;更不能依靠辦幾傢俬塾、學學四書五經就可以振興國學,重建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這樣就顯得有幾分迂腐。時代變了,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必須與時俱進。上世紀的毛澤東思想都在不斷發展,幾千年前的孔子思想更不能生搬硬套於今天的社會。其實孔子思想也是在不斷發展的。孟子就是對孔子的繼承和發展,漢儒對孔子學説又有了新的發展,宋明的理學是對儒家學説又一次大的發展,不管是往好的方向發展,還是往死衚同裏發展,總之儒家思想在歷史上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今天研究孔子,更應該批判地繼承,即使是精華部分,也要賦予現代精神。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今年的祭孔大典充分體現了這一鮮明的時代特點。

  另一個極端就是全盤否定孔子,不可祭孔。認為儒家思想害了中國人兩千多年,自然應該狠批。這話完全違反了歷史唯物主義。試問哪朝哪代沒有自己的統治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維持了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統治,才有了漢代的強盛,唐宋的繁榮,才有了康乾盛世。儒家思想的進步意義是任何人都抹殺不了的。當然,現代人的思想是很先進了,但是,從前的統治者也是要有統治思想的,馬列主義還沒有發展到那個時代;法家的嚴刑竣法、兵戈相加可以帶來國家的強盛,卻不能帶來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安康;道家“小國寡民”、“無為而治”是一種消極避世思想,缺少進取精神,不可能使中國成為統一的強大的封建帝國;漢代“獨尊儒術”是符合當時國情的歷史選擇。

  有人認為經過"五四"和"文革"兩個時期聲勢較大的批孔,孔子被打翻在地已經快100年了,早就被打倒了,還祭個什麼,尊個什麼。其實,回顧歷史,"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主要是反封建鬥爭,矯枉難免過正,"孔家店"作為封建思想的代名詞,和封建勢力一起掃蕩,無可厚非。但也留下了後遺症,對西方的東西一概肯定,對民族的東西一概否定,曾一度出現完全西化和民族虛無主義的傾向。"打倒"喊得最響的文革時期,在那極左思潮極度氾濫的年代,一切都在打倒之列,孔子只不過成為了一個工具,四人幫之流是借批孔來批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中國一個重要領導人,這時孔子只不過是個替罪羊。孔子真的被打倒了嗎?當然沒有!某種東西的倒下,一是被強力推翻,一是自己腐爛自然倒下。對於曾産生過深遠影響的歷史名人,喊幾個口號、寫幾篇文章是打不倒的。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一個文化名人,不僅活在歷史上,也活在現代,不僅活在中國,也活在世界,現在還成了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我們的歷史課本還講孔子,我們的語文教材還講《論語》,我們説話,不時還引徵孔子的話。問一個普通中國人,哪怕他文化水準不高,他可能不知道諾貝爾,不知道比爾﹒蓋茨,但他知道孔子。孔子不但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好多外國人,特別是我們周邊的亞洲國家,都研究孔子、敬重孔子,而且水準之高有些地方已超過了我們。別人都在轟轟烈烈地紀念我們的先哲,而我們還在這裡全盤否定,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覺悟。

  有人説:雖然孔子思想是寶貴的中華文化遺産,但今天祭孔毫無意義。這顯然是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産上的無知。如果有人給你留下了一座豪宅和一大筆存款,你怎麼辦?你是做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的孱頭?昏蛋?還是做廢物?正確的做法魯迅早就告訴了我們,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批判地繼承"。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接受著孔子思想的影響。我們常講的"愛",就是對孔子仁愛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我們講"尊師重教"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現;我們講"尊重知識""講禮貌""講誠信",就是孔子"仁義理智信"等綱常名教的道德規範;我們講"以德治國"就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我們講"以人為本"就是對孔子的繼承人孟子"民貴"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如此等等。

  `總而言之,我們今天的祭孔活動,是一種理智地、客觀地對待歷史文化的活動,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當前世界儒學熱、孔子熱的必然結果,是我們的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是中華文化增強世界影響力的重要舉措。作為祭孔活動的參與者,我認為可以尊孔祭孔,"祭孔"是尊重我們的歷史,繼承發揚我們的文化傳統,但不能聖化、神化,再偉大的人物,也要受特定歷史條件的影響,他的思想不可能是絕對真理。特別是在思想文化趨向多元化的今天,更不能把某種思想當作終極真理來崇奉。可以"批判",但不能全盤否定,更不能"打倒"。應該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來發展自己。允許有不同的思想,也就是可以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剔除糟粕。而"打倒"則是一種極端思想的表現。有些人動不動就要打倒這個,打倒那個,實際上他什麼也打不倒,徒顯自己思維的偏激而已。(作者:趙相恩)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