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今天為什麼還要祭孔——評祭孔的意義

  時間:2009-09-22 13:44    來源:濟寧新聞網     
 
 

   每年祭孔大典之後,網上評論如潮:既有贊成的文章,説近幾年舉辦的全球祭孔、兩岸祭孔活動,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推動了兩岸交流,功莫大焉!但也確有不少反對的意見,甚至一些貌似著名的文化學者,也加入到抨擊祭孔的行列,以至於一些評論説,煌煌大典沒有掌聲,熱了于丹,冷了孔子。在我的部落格裏,也經常有一些網友責難的留言,質問説,都什麼年代了,還在大肆祭孔?

  是啊,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祭祀孔子?祭孔的現代意義在哪?幾年來,我一直在深深地思考。隨著對祭孔知識了解的日益加深,越來越感到:祭孔大典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儀式,它經過了2500多年的歷史沉澱,已經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僅存在於歷史冰冷的竹簡中,也關乎當代中國的崛起,關乎中國以什麼樣的姿態屹立於世界,關乎中國人對自己民族的看法、對歷史的態度、對自我的認識。而且,她還是指向未來的。我們都是中華民族5000年曆史長河中的浪花,30年、50年、活100年好了吧,人終究要老,浪花濺起,又消失于大河,而祭孔大典依然鮮活,依然常青,在未來的世界展示東方文明的風采!

  (一)祭祀孔子是高擎中華文化相傳的薪火。孔子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史上,前2500多年靠孔子的記錄和傳承,後2500多年,靠孔子思想的傳播和影響。古人説:“天不生仲尼,萬世如長夜”。我們不可想像,沒有孔子的中國,會有怎樣的一部歷史?祭孔大典包括祭祀儀式和祭孔樂舞兩部分。隨著祭孔的規格和禮儀不斷增加,祭孔大典成為與祭祀天地、社稷並列的“國之大典”,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象徵性儀式,歷朝歷代,開國之初,就要先禱告與天地,祭拜于孔子。孔子的香火不滅,中華文明的根系不斷。祭孔樂舞則起源於更早的舜帝時期,是盡善盡美的韶樂孓遺,是東亞各國傳統雅樂的源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交響樂,比世界交響樂之父——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早了3000多年,在世界音樂史上堪稱奇跡。祭孔大典的每一個舞蹈動作,都是一個個進退謙讓的禮儀規範, 將中國音樂舞蹈的禮樂教化功能發揮到極致,是中國禮樂文化的代表作。

  (二)祭祀孔子是聆聽聖哲先賢訓導的殿堂。近幾年,祭孔大典上都有經典誦讀的活動,一排排的孩子站在丹墀上、杏壇前、古樹下、神道旁,高聲誦讀《論語》,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其實不用組織這些儀式性的活動,在這些聖哲先賢的像前默默肅立片刻,就會有一聲聲親切而有威嚴的教導仿佛從歷史的深處傳來,穿透我們的心扉。在孔廟祭祀的,不僅僅是夫子一人,還有四配、十二哲、七十八位先賢、六十八位先儒,這些聖哲先賢,每個人都是一部精美的教科書,微言大義的四書五經和浩如煙海的傳記、注解,是震耳發聵、響徹千年的黃鍾大呂,他們的治家格言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等,又像長者絮叨而殷切的叮嚀,讓你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少走許多人生的彎路。

  (三)祭祀孔子是翻閱中華民族形成的史冊。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史,其實是中原族群與邊疆少數民族的互動史,從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宋金遼對峙、元朝以至於清代,都是民族大融合的關鍵時期,每一個少數民族取得政權,立足未穩,首要大事是設立孔廟,祭拜孔子,識漢家文字,認中華文化為正宗。在各地的孔廟,我們都能辨認出,金代的廊柱、元朝的碑文、清帝的詩章,是孔子把中華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以至於一些強悍兇頑的少數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符號,淹沒在歷史的滾滾煙塵中。

  (四)祭祀孔子是重塑民族精神氣節的血脈。胡適認為,儒字即“懦”,儒者是西周統治下的殷商舊邦知識分子唯唯諾諾、茍且偷生的寫照。然而自孔子之後,儒家不再是懦弱的代名詞,而是積極入世、自強不息的一族。孔子從《易經》中汲取陽剛的一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得載物”,以天下為己任,弦而歌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孟子繼往開來,養浩然正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曾子一日三省吾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張載懷抱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范仲淹更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宏偉抱負,為後世傚法。在孔廟從祀的,並不全是儒學之士,李綱、文天祥、陸秀夫、史可法、許謙等各個時代的民族英雄,他們不畏強暴,剛正不阿,舍生取義,殺身成仁,“渾身碎骨渾不怕”,“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反對宋明理學,一生堅持抗清,但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求實精神,仍然在清朝光緒34年被列為先儒。歷代聖哲先賢、仁人志士的精神氣節名載孔廟,彪炳韆鞦!在祭孔大典的氤氳煙霧中聖賢雲集,栩栩如生,怎不讓人心生崇拜,感慨係之!

  (五)祭祀孔子是展示中國和平崛起的姿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中國正在崛起,這是不爭的事實。到2007年,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第四,出口排名第三,外匯儲備全球第一,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大家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怎麼看待中國的崛起,有人認為中國的産品品質差,偷工減料,不講信譽;有人認為中國人隨地吐痰,大聲喧嘩,不懂禮貌;有人認為中國人在食品生産中使用劇毒農藥,良心壞了;有人認為中國存在“血汗工廠”,工人工作時間長,薪酬低,缺乏人道主義;甚至有人認為中國發展軍備,炒作“中國威脅論”等等。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應該最講誠信、最講仁愛的國度竟然被人誤解到這種地步!到底是我們做的確實不夠好,還是少數西方國家別有用心,戴有色眼鏡?我認為,兩種原因都存在,一是近百年來,我們丟掉了中國人自己傳統的美德,掉到了鬥爭哲學和實用主義的泥潭。二是一些西方國家對現在的中國不了解甚至別有用心。祭孔就是要喚醒我們心底的仁愛之心、敬畏之心和責任意識,做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有愛心的企業、有良知的公民;祭孔就是要高擎孔夫子的大旗,讓孔子再次週游列國,宣傳我們中國人堅守了幾千年的文明、禮儀、仁愛、道德、和諧的傳統美德,樹立“和為貴”、“講信修睦”的大國形象,讓世界放心,為中國爭取有利的發展環境。

  (六)祭祀孔子是尋找兩岸走向統一的智慧。有人説,兩岸能否實現和平統一,避免戰爭,是在考驗中華民族的大智慧。1976年之前,大陸搞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臺灣則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前幾年,大陸恢復了祭孔,而臺灣卻是民進黨執政,搞“去中國化”。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終於柳暗花明,重現生機:新一代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走親民路線,關注民生,親歷親為,頗有儒家風範。馬英九在擔任臺北市長期間,年年主持祭孔大典,2006年更派出了國民黨高層祭孔參訪團赴大陸祭孔。國共兩黨和兩岸民間社會都倡行孔子儒家思想,這對促進兩岸關係和諧、融洽極具現實意義,因為以“仁”、“禮”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只講和、統,不講爭戰,兩岸互統不互戰,克己復禮,兩岸歸仁,和統就在其中矣。兩岸共同舉行祭孔大典這個倡行孔子儒家思想的重大資訊和信號,對於帶領兩岸走向和諧、融合之路,無疑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七)祭祀孔子是喚醒全球華人心靈的慰籍。孔子思想是2000多年來中國人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學,是中國人有別於其他民族的處事原則和民族性格,也是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懷念故國、安撫心靈、結交親族的“神龕”。早期中國移民海外的歷史是一部心酸的苦難史,他們一無所有,四海漂泊,只有懷揣著浸潤到血脈裏的儒家信念,靠著堅忍不拔、忍辱負重、頑強拼搏,才衝出了一條條生路,建立了一座座“唐人街”。海外的許多華人社區都建有孔子廟、孔子像,在孔子誕辰日舉行祭孔活動,雖然儀式不那麼規範,但他們的內心的虔誠卻不容懷疑!孔子誕辰的時候敬上一炷香,教孩子們背上幾句唐詩宋詞,就是他們思念故國的信仰,就是他們莫大的安慰!

  (八)祭祀孔子是促進東亞融合發展的語言。每年中國農曆二、八月的上丁日,韓國成均館孔廟和全國243所鄉校都舉行釋典大祭,日本的東京湯島、長崎等地的孔廟也都舉行傳統的祭孔活動。東亞各國文化同源,孔子和儒家思想是東亞地區共同的價值觀,是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最好的語言。目前,中日韓及東亞各國的經貿、文化、旅遊等方面的交往日益加深,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借助孔子這一精神領袖的號召力、運用共同祭孔這一傳統文化平臺,來加強東亞各國之間的睦鄰友好,推動東亞的交流與發展,促進地區的穩定與繁榮,不僅可以找到更多的共同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中國作為孔子的故鄉,能夠在地區事務中爭取主動性,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九)祭祀孔子是共讀人類和諧相處的聖經。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語錄,被譽為處理國家間關係的“黃金法則”、“普世價值”、“人類共同倫理”等,鐫刻于聯合國總部大廳。1988年,在巴黎召開的諾貝爾獲獎者大會的閉幕式上,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內斯?阿爾文博士説:“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從孔子那裏汲取智慧”。在2005年孔子文化節開幕式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青島泰之發表致辭“孔子以教育來促進世界和平的思想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旨不約而同”。孔子和釋迦牟尼、耶穌、默罕默德一樣,是人類永遠敬仰的先知,孔子不僅僅屬於他的故鄉山東,也屬於中國,屬於東方,屬於世界,是人類共同的寶貴文化遺産。把佛經、《聖經》、《古蘭經》和《論語》等放在一起讀一讀,你會發現,他們的許多觀點是相通的,都是勸人自律、向善、敬天、愛人,是放之四海而皆準,跨越時空而不變,是人類共同的倫理、共有的價值觀,只不過是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而呈現出了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也是儒家道德能為東亞各國所奉行,孔子思想能為法國等西方資産階級革命所啟蒙,《論語》能夠走進聯合國大廳的關鍵所在。西方人有一個觀點,如果一個人不信宗教,這個人不值得交往。我們説,孔子思想雖然不是宗教,沒有像宗教那樣用前世來安慰人,用來生去引導人,而是告訴中國人,要踏踏實實地做好今生,要作君子,要仁者愛人,修身齊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們完全可以拿《論語》來和西方人、阿拉伯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平等地、友好地對話!今天的世界,越來越像一個“地球村”,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許多城市都舉行祭孔儀式和各種形式的孔子紀念活動,2005年我們搞的全球聯合祭孔,就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孔廟組織、儒學機構、社會團體的相應和支援。這些國外的機構、團體和熱心人士並沒有什麼政治目的,只是想表達對中國古代文化先知的敬意,學習和體驗孔子的仁愛思想,重溫人類最初的良知。我們在尊重西方人做禮拜的習慣、我們理解穆斯林禱告的神聖、我們支援佛教徒唸經的權利的同時,我們同樣也尊敬自己的文化傳統。我們以傳統的禮儀,向先師進行揖拜,表達對本國歷史和文化的敬意,只會讓世界各國的人們尊重和敬仰,試想,如果一個不尊重自己,謾罵祖宗的民族,誰敢和他交往?!同時,祭孔活動在世界各國推廣孔子的思想,擴大中華的影響,促進人類的互信,維護世界的和諧,是民族盛典,天下大同,韆鞦偉業,功莫大焉。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