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9月,關注濟寧—— 打響孔子國際品牌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孔子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産
在我國歷史上,儒、釋、道三家並稱,但它們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各有不同,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孔子面對春秋末期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汲取夏商的文化營養,繼承周代的文化傳統,創立了包括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內的完整學説。孔子思想的精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禮”。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範疇。“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範,由來已久。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係。他認為講“禮”,更重要的不在於形式,而在貫徹其內在精神。“禮”所講的行為準則,也具有教化性質,要義是要求人們通過加強修養,自覺地約束自己,達到人際關係的協調,因而在精神上與“仁”、“德”互相滲透貫通,所以孔子明確地把二者結合起來,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二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豐富了“仁”的內涵,昇華了“仁”的意義,明確提出“仁”即“愛人”,並進一步闡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為“仁”,應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種深刻的人本主義哲學思想,這種思想貫穿于孔子思想學説的各個方面。孔子特別強調“仁”的價值和作用,認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他在倡導“仁”、“德”的基礎上,進而提出了一種“大同”的社會理想,這實際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體現的社會。“大同”的理想難以實現,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會的理想,這是初步貫徹“仁”精神的社會。
三是“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的意義。就方法論來説,其要點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所謂“中”,是指在認識和處理客觀事物時,要做到“適度”、“恰如其分”,而其基礎就是從實際出發。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即不同事物之間,兩方在地位和倫理關係上、責任和義務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對待事物的觀點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過彼此間的諒解與協調,可以達到關係的和諧與統一。孔子還提出了“和為貴”的觀點,強調差別之間、不同等級之間關係的協調與和諧。這種強調協調與和諧的觀點,在處理人際關係上,乃是一種有社會普遍意義的原則。
四是“教”與“學”。孔子“教”與“學”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創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開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的先河。對於學習目的,孔子提出“學而優則仕”,支援平民出身的學生從政施展才能。他強調學與見聞結合,學與思結合。他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學習探求基礎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學到、聽到和見到的東西加以分析研究,變成自己的知識。他還強調學與行結合。他説:“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教育實踐與經驗,為中國傳統教育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由於孔子思想具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根源,由於孔子思想積極入世的實踐精神,由於孔子思想所具有的深厚歷史感、文化感、道德感,由於孔子思想在傳承歷史文化上的自覺努力,它的價值觀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價值觀的主流。孔子思想“德治愛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新”的倫理文化,“文質彬彬”的禮樂文化,“遠神近人”的人本取向,滲透到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孔子哲學強調陰陽互補、和諧與永恒變易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成為中國古典哲學的重要基礎。這些都深深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哲學、宗教、倫理、文學、藝術、科技、醫藥以至政治、經濟諸多方面,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特別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極具現實價值,前者已被《世界人類責任宣言》確定為全球治理的“黃金規則”,後者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啟示。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這一兩千多年前的古老觀念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活力,仍然可以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目標,是人類共同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法則。
孔子思想對世界文明進步也産生了重要影響,而且還在産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早在西元一世紀就傳入東亞地區的各個國家與民族,其後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都産生過廣泛的影響。早在一千多年前,孔子儒家思想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歐洲,到十六、七世紀又經歐洲的耶穌會士介紹到歐洲各國,到十八世紀曾在那裏掀起一股“孔子熱”,當時人稱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是歐洲的“孔夫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盛讚孔子及其思想,他認為中國社會有序,在道德政治方面大大超過西方。特別是1988年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一屆諾貝爾獲獎者大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漢內斯 阿爾文博士在閉幕大會上説:“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底蘊厚重之“人文濟寧”
文化是一方土地的血脈和靈魂,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顯著標誌。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融合互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文化在社會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産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著眼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打造孔子國際品牌,是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濟寧是我國傳統文化最稠密、最領先、文化底蘊最豐厚的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濟寧以孔子、孟子而享譽天下,又因歷史悠久、文化繁盛而成為中華文化的縮影,其鮮明的文化特徵突出表現在中華民族血緣之根、文脈之源、和諧之邦。在這方沃土上,相繼經歷了東夷文化、儒學文化和多元文化三次輝煌發展期,産生了底蘊深厚的始祖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史傳千古的梁祝文化,價值連城的漢碑漢畫像石文化,忠義剛烈的水滸文化,融南匯北的運河文化,華彩無邊的才子文化,流韻無聲的匠聖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厚德載物的思想精髓。
濟寧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60處,市級145處,各類文化遺址700多處,這些遺址早自新石器時期的北辛文化,晚至明清兩朝,類型齊全,銜接有序,不存在斷層,如果把濟寧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和文化古跡連接起來,就可以組成一部簡明的中國文化史。但今天能不能在推進先進文化上邁出更大步伐,關鍵在於我們能否通過創新,把巨大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品牌優勢、産業優勢、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舉辦國際孔子文化節,正是我們打好孔子這張大牌,做好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這篇大文章,充分展示濟寧人文資源優勢的一個重要平臺。
樹孔子國際品牌之難得機遇
當前,我們在發展先進文化特別是打造孔子國際品牌方面有著三大歷史性機遇。一是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都對濟寧規劃建設中華文化標誌城作出重要批示,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海內外輿論反響強烈,這一旨在增強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已進入實質運作階段。二是去年9月30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會議作出決定,正式批准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該獎項每年9月在巴黎頒獎,主要獎勵在教育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傑出個人,這是第一次以中國人的名字在聯合國設立的獎項,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高級別的國際獎項。規劃建設中華文化標誌城和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孔子思想在世界的積極影響,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擴大經濟、文化、旅遊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三是國家有關部門明確提出在世界上建設100座孔子學院,這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而且,當下全球興起漢語熱,學習中國文化,研究中國文化的人越來越多。
作為孔子故里的濟寧,將抓緊抓住這三大歷史性機遇,把國際孔子文化節這張孔子牌打造成為展示人民精神風貌與城市形象品位的窗口,打造成為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發展經科貿合作的重要載體,打造成為濟寧一張靚麗的大名片和大品牌。這樣的機遇如果我們抓不住,我們將愧對濟寧,愧對祖宗,愧對中華文化。
打造孔子國際品牌之成功實驗
為紀念先哲、交流文化、發展旅遊、擴大開放、繁榮經濟、增進友誼,從1984年起,濟寧開始探索運作孔子國際品牌,當時創辦了“孔子故里遊”活動,主要是以儒家文化特色發展旅遊業。1989年經國家旅遊局和山東省政府批准,改名為“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22屆,並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國家級“中國旅遊節慶精選”之一,被譽為中國最能代表民族歷史文化內涵的節慶活動。國際孔子文化節是一項融紀念、文化、旅遊、學術、科經貿于一體的大型國際性節慶活動,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辦節規模逐年擴大,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成果日益豐碩,國際孔子文化節以其濃郁的儒家文化特色、豐富多彩的旅遊活動,吸引了大批海內外遊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對濟寧乃至山東的旅遊發展、經濟繁榮和對外開放産生了重大的促進作用,有力地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海內外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國際孔子文化節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旅遊局、山東省政府、中國孔子基金會、國際儒學聯合會、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近些年來先後舉辦了全球聯合祭孔、世界旅遊日中國主會場慶祝活動、世界思想家巔峰論壇、世界儒商聯誼會、孔孟顏曾聖裔懇親聯誼會、海外聯誼會、儒家文化與企業信用高層論壇、六屆中國專利高新技術産品博覽會、四屆中國工程院院士與濟寧市政府合作會議、中外知名企業聯誼暨經貿合作懇談會等一系列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世界級的活動。在探索創新做大做強國際孔子品牌方面,我們將重點實施“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是“走出去”。我們先後到一些受孔子思想影響較大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廣泛宣傳,利用網路、報刊、展覽、海外華人華僑團體,在日本、韓國、朝鮮、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法國、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我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強力推介國際孔子文化節,力求讓全世界知道每年9月28日前後在中國山東濟寧舉辦國際孔子文化節,以孔子命名的文化節所呈現的內容是濃縮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大型綜合性節慶活動,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第二步是“聯起來”。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導師。為紀念他為人類作出的貢獻,專祀孔子的廟宇———孔廟分佈世界各地,最多時有3000多座,至今尚存1300多座,而且保存完好,每年孔子誕辰日之際都有祭祀活動,祭拜者絡繹不絕。今年是第23屆孔子文化節,我們繼續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板塊聯動、社會參與的準則,力爭將文化節辦成國際性文化旅遊盛典。
第三步是“請進來”。近些年來通過舉辦系列活動,我們已經搭建起孔子品牌的國際化平臺。今後我們將充分利用這個平臺,不斷創新載體,把國內外孔子儒學研究和交流活動引進來,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亞洲文化聯盟等國際組織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引進來,把獲得“孔子教育獎”的名人和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引進來,把國內外著名大學和文化産業集團引進來,把新興教育文化産業項目引進來……
我們的目標是:把孔子國際品牌不斷做大做強,進一步發掘和豐富孔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使之不斷創新發展,以“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胸懷走向世界。
第23屆國際孔子文化節精彩紛呈
今年的國際孔子文化節在精心策劃下,亮點、看點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屆,可謂精彩紛呈,具體如下:
一是“孔子教育獎”成為亮點。首屆“孔子教育獎”頒獎盛典將於9月23日文化節期間在曲阜舉行。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舉辦的一項重要頒獎活動,在海內外將會産生重大影響和關注度。
二是突出兩岸文化交流主題。本屆孔子文化節將舉辦“兩岸孔子文化交流周”大型交流活動,國臺辦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廣播電臺等主流媒體形成了重大報道計劃。這項活動將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大亮點,對加強兩岸交流與合作,擴大當地對外開放具有重大意義。
三是高水準經科貿活動精彩紛呈。文化節期間,將舉辦第七屆中國專利高新技術産品博覽會、中國(濟寧)現代生態農業特色産品暨鄉村旅遊國際博覽會、孔子文化節經貿洽談會等系列活動,讓各位嘉賓在品嘗文化大餐的同時,共用科技交流與經貿合作的成果。
四是社會各界踴躍參與文化節。與往屆文化節不同,本屆文化節社會參與度與參與規模空前活躍,“國內第一股”五糧液集團積極參與孔子文化節,五糧液集團成為“海峽兩岸同祭孔曲阜孔廟祭孔大典惟一民間祭祀人”,五糧液酒為本次祭孔大典惟一祭祀酒。
去年,我們精心組織策劃了“全球聯合祭孔活動”,以山東曲阜孔廟祭孔為主祭現場,聯合上海、浙江衢州、雲南建水、甘肅武威、臺灣臺北、香港、韓國首爾、日本足利、新加坡韭菜芭、美國舊金山、德國科隆等地為港臺地區和海外祭孔點,形成全球互動、共同祭孔的盛舉,進一步打響國際孔子品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擴大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和傳播。今年,我們策劃了“兩岸孔子文化交流周”大型系列活動,不僅兩岸同祭孔,而且,將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延伸到各個領域、多個層面,在兩岸互動和兩岸“血脈相同,文脈相通”的主題下,共築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輕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