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時期以孔子弟子子張為代表的儒家八派之一。子張是孔子門下最著名學生之一。據《論語》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張曾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間困";他秉性雖孤僻偏激("師也辟"),但為人寬容大度,勤學好問,經常同孔子討論問題,向孔子"問幹祿"、"問行"、"問仁"、"問政"、"問明"、"問十世可知"、"問善人之道"、"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問何如斯可以從政"。孔子死後,便成為儒家八派之一。子張之儒在道德倫理方面,明確反對"執德不弘,信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提倡"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的理想人格。《荀子·非十二子》嚴厲批評子張之儒為"賤儒",但未列出其根據。近人郭沫若從子張與孔子問對的資料中得出"子張氏的後學們似乎更和墨家接近"。不過從時間上看來,墨子應比子張遲,應說"墨翟受了子張的影響"(見《儒家八派的批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