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之儒
 
 
  來源:      日期:2006-09-14 16:56

     戰國時期以孔子弟子顏回為代表的儒家八派之一。這一學派雖未有典籍存世,但從《論語》和《史記·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的有關顏回的記載,可見其概。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被孔子及後世列為"四科"中的"德行"第一、七十二賢之首,尊為"復聖"。顏回謙恭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曾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間被困于野,糧絕七日,弟子饑餒皆病,"不得行",而孔子依然"講誦弦歌不衰",當子路等對此一時產生懷疑時,只有顏回能以理解,認為"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是有國者之醜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讚其德行與學問,引為自己唯一的同道:"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據此可以推知,顏回及其學派最主要的特點是,安貧樂道,特別下功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他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得到孔子"其心三月不違仁"的肯定,而他卻始終以"無伐善,無施勞"(不誇耀自己)為平生志願(《公治長》)。這種道德精神,便成為爾後宋明理學家所追求的"孔顏樂處"。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