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經學
 
 
  來源:      日期:2006-09-14 16:51

    經學學派之一。與"古文經學"相對。始自西漢初。今文諸經均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經書的字體、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經書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說等內容上都不相同。漢武帝採納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的建議,罷黜諸子百家傳記博士,只立五經博士,定儒于一尊,今文經學特別是《春秋公羊》學盛極一時。今文諸經在漢代均置博士,勢力很大。今文經學中又支分派別,東漢的十四博士,《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四家,《書》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詩》有魯、齊、韓三家,《禮》有大小戴二家,《春秋公羊》有嚴、顏二家。今文經學主張通經致用,結合現實闡發經書中微言大義,如漢代的今文經學往往為當時政治、經濟、法律作論證。漢以後日益衰微。18世紀中晚期常州學派莊存與、莊述祖、劉逢祿、宋翔鳳等探討西漢今文經學,其後魏源、龔自珍以經術譏切時政,有推動了今文經學的發展。清末廖平、皮錫瑞、康有為等大力提倡今文經學,並為戊戌變法作輿論準備。今文經學以孔子為哲學家、政治思想家,為"受命""素王",主張"托古改制",認為六經皆孔子制作。其特點是注重"微言大義",結合現實闡發經義,具有較豐富的哲學、政治思想,其不足是附會經義,甚至神化孔子和經學。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