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變遷
 
 
  來源:      日期:2006-09-17 20:34

 

   在19世紀的中葉,我國的中原地區流淌著一條大河—濟水,濟水是我國史書中記載的四大河流之一,所謂四瀆:(瀆者,水也,河也)江、河、淮、濟,濟即是指的濟水,它發源于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流經山東入勃海。濟水這條碧水清波獨流入海的大河,歷史上也有過大紅大紫的輝煌,同五岳獨尊的泰山一樣,曾受到過古代帝王隆重的禪封,河南省濟源縣現存的祭祀濟水的濟瀆廟,仍佔地一百多畝,保留著七十多間宋元明清龐大的建築,由此可以想見,它往日的興盛與繁榮以及人們對它的尊敬和崇拜。

濟水出王屋,
其源來不窮。
濮泉數眼沸,
平地輕流通。

     這是唐代詩人李頎于月夜泛舟濟水時所發出的歌吟。我國唐代的文人,都有著暢遊中國名山大川的豪放之情和秉性,大詩人白居易也曾在濟水河畔遊歷過,望著濟水那川流不息,奔騰向前的滔滔清流,他悟到人生對理想追求也應該像濟水一樣不到大海不停留:

朝宗未到海,
千里不能休。
惟獨是清濟,
萬古同悠悠。

     滄海桑田,歲月變換,濟水—這條曾孕育眾多城鎮、哺育萬千中華兒女的大河,現在已看不到她那川流不息的碧水清波,現在只能在河南的濟源縣尚可看到它的源頭蹤跡,濟水哪里去了,—它被桀傲不遜的黃河鵲巢鳩佔、無情地淹沒了,當今山東境內的黃河基本上就是濟水的故道。

     黃河就是這麼個脾氣,它善徙善淤,咆哮時如同脫韁的野馬。“我的脾氣最暴躁,一不高興就咆哮,無風要起三尺浪,有風浪頭百丈高,都說龍王能治水,它要治我治不了,有時惹得性子起,大水衝倒龍王廟。”這是黃河的自我張揚和狂傲,民諺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一碗黃水半碗泥,正是黃河性情的真實寫照,它把大運河攔腰截斷,它奪淮奪泗奪濟,把一條條河流吞進腹中,以致今天我們看不到濟水,甚至人們已不知道濟水這條河流了。但是往昔濟水河畔的城市依舊深情憶念著這條消失的河流,我們大名鼎鼎的山東省府泉城,至今不是仍然叫濟南嗎,從前,濟水從泉城北面緩緩流過直奔大海時,水珠中飛濺著一串串王屋山老愚公和道家求仙的故事,並把濟源縣萬泉寨的祝福與問候,帶到大明湖和趵突泉。還有濟源(即濟水的發源地),濟陽(即濟水的北面),濟陰(即濟水的南面,我國古代地名命名有個約定俗成的規律:即山南為陽,水北為陽),這些地名都是以濟水而得名的,濟南、濟寧、濟源、濟陽、濟陰,這些地名,別看僅僅兩個字,卻凝聚著濟水的歷史滄桑,是濟水的活化石,是對濟水最好的紀念。從上述這些已消失和存在的城市的名稱,大體可了解這些城市與濟水的關係和方位。

      我們的先民選擇居住地總喜歡臨河高地而居,因為河邊高地便于防水,臨河便于取水,同時水能行舟,河流的交通運輸功能,促使河邊的居民地興旺發達,因此可以說河流孕育了城市。——位于濟水下遊的濟州就是在濟水的哺育下,發展壯大起來的。

      濟州,因其地臨汶、泗、沂、洸、濟五水而得名,初設于今茌平西南,後置于巨野,自公元423年始建,至元代終廢(1348年),其900年間,濟州時置時廢,竟達8次之多。說到濟州,不能不說到巨野,因為設在巨野的濟州的發展變化,除因改朝換代,或受社會發展的因素制約外,與濟水、大野澤有密切的關係,大野澤(後名巨野澤、梁山濼,濼是泊的古體)是一個煙波浩淼大水連連的巨大的湖泊,距巨野五里之遙,為黃河衝積濟水所匯而成的湖泊,巨野就是因大野澤而得名的。由于濟水與大野澤相通,地處大野澤的巨野就成了水運交通和戰略地位至關重要的地區,五代以後,由于黃河屢次潰決,河道南移,大野澤的水域面積不斷增大,到了宋元時代,正如施耐庵《水滸傳》上所說的已匯成八百里的梁山泊,現存的東平湖是其中的一部分。北宋以後,濟水暢通,漕運大興,設在巨野的濟州,就成了京東西路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施耐庵《水滸傳》中所說的濟州,就是今天的巨野縣城,港汊縱橫、蓮葦綿蔓、水天一色、地勢險要的大野澤歷來是農民起義聚眾起事的地方,五代後周的統治者,為了鎮壓大野澤的農民起義軍,始將濟州設在巨野,北宋王朝屢次徵剿梁山農民起義軍都是經濟州,然後水陸並進直奔梁山的。

     金天德二年,也就是1150年,那是巨野人民的災難的時刻,洶涌的黃河潰破決口,滔滔黃水如餓虎撲向人間,無情地淹沒了巨野,巨野之民啼饑號寒、托兒帶女,背井離鄉,四處逃難,遷散于嘉祥、金鄉、鄆城,自然濟水也未幸免于難,黃河將濟水水道淤淺,航運停止,從此便將濟州遷往任城,但是,似乎濟州對巨野有些留戀,元朝建都北京後,濟水雖成枯河,但大野澤之水,仍可通舟行船,戰略地位尚在,于是又恢復巨野,復將濟州置巨野,然而好景不長,元末明初,由于黃河多次大決口,濟水、大野澤漸為黃水所淤,水上運輸宣告停止,自此盛極一時的濟州,不得不遷往巨野以東的城市—任城,即現在的濟寧了。盡管這中間在巨野、任城之間幾次進行濟州、濟寧府、濟寧路的設廢回遷,但是,由于黃河泛濫的影響,濟州在巨野最終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濟寧成了濟州、任城縣兩級衙門會同一隅的城市了。

     可以說,我市西部地區歷史上由于黃河水患的影響,地理地貌變遷波動較大,致使人民生活不安、政區設置變化頻繁、行政區劃紊亂。向往安寧,企盼穩定,是人們的美好願望,于是濟寧這個吉祥名稱的出現也就是必然的了。

大水漂濟州,
濟州移任城,
人往高處走,
濟州變濟寧。

      “濟寧”一名的出現是元至元八年,即1271年,升濟州為濟寧府開始的,濟寧一名的由來,是因“濟水南會泗,北會汶,州居其中,故以濟寧為名”。又因巨野一帶曾被河水淹沒,而任城“地勢高亢,關津險阻”,“可保安寧”,故名濟寧。濟州—濟寧名稱的變換,是濟寧地區歷史地理變遷的見證,雖然一字之差,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自元代途徑濟寧的京杭大運河全面貫通,在全長1800公里的大運河的滔滔碧水的滋養下,從此,濟寧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一條大運河,
千里碧水流,
帆船首尾銜,
都過濟寧州。

     我國元明清三朝都城都在北京,在古代沒有鐵路、公路的情況下,貫通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交通地位尤為重要,封建王朝視為國家的政治經濟命脈,而濟寧恰恰位于大運河南北之間的中軸線上,是運河的水脊,閘口眾多,過往船只到濟寧必須落帆停船等候提閘放水方能通過,每天最多時停留上千艘船只,因此說濟寧是運河的咽喉之地,是江北最大的碼頭和物資集散中心,每日里河道內帆檣如林,舟船如練,官船商舟,畫舫遊艇,千帆競發,百舸爭流,船工搖漿擊水,拉纖號子響徹雲霄,河兩岸百物堆山,商賈雲集,南船北馬,人煙擁簇,酒樓歌館,笙歌喧嚷,一片熱鬧繁榮景象。

運河流水千古流,
流到濟寧古渡頭,
畫里帆船江南來,
船到碼頭貨到州。

運河流水千古流,
流到濟寧古渡頭,
畫里帆船江南來,
青山隱隱水悠悠。

這是濟寧碼頭水鄉繽紛圖。

十里人家兩岸分,
酒樓歌館相映聞,
上下樓臺火照火,
往來車馬人擁人。

這是濟寧運河兩岸如畫的夜景圖。

     大運河為濟寧流來了信息、財富、技藝、人才。竹器業、藥材業、銅器業、皮革業、醬菜業、煙草業、點心業等百業並舉,當鋪、錢莊、糧行、茶樓、飯店、戲院、會館、教堂等遍布大街小巷,古運河畔弦歌雜,南門內外燈火明,大街小巷車輻輳,城內城外路縱橫,朝廷命官、販夫走卒、軍閥官吏、貂裘豪客、富商大賈、金釵玉墜、名伶藝女、鶯鶯燕燕、簇簇胭脂、青紅幫、一貫道、拆白黨、白相人、小偷流氓、妓女騙子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濟寧這個水旱碼頭演繹出一幕幕悲歡離合的悲喜劇。

  明清時期,大運河把濟寧推向了歷史的顛峰,使濟寧盛況空前,創造了當時全省全國的幾個第一。

       濟寧是當時全國33個工商業大城市之一,
       濟寧是運河沿線上的對外商貿的7大商埠。
       濟寧是全國10大藥材市場之一。
       濟寧明清時期為全省三大紡織中心之一。
       濟寧的煙草業清代位居全省首位。
       濟寧清代人口達14萬之眾,僅次于濟南和青島。

  濟寧的政治地位明清時期居山東首位,全省兩個直隸州,一個濟寧,一個臨清。

      濟寧元代商業之盛,河水一趟,黃金萬兩,年商稅額即達白銀12403錠,濟寧路居北方21路的第4位。清代濟寧聊城臨清濟南的庫銀佔全國的75℅。

      濟寧明清時期出過333個進士,2名狀元,2名榜眼,全省共出了6名狀元,濟寧佔2名,可謂比例之高。

  濟寧清代康熙五下江南三次禦駕濟寧州,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都駐蹕濟寧,留下了皇棚灣、皇營、龍行胡同等地名遺跡和民間傳說。

     濟寧轄區的南旺分水龍王廟,是古代水利建設的奇跡,其價值足可與都江堰相媲美。濟寧有豐富的伊斯蘭文化,清真寺之多(7座男寺2座女寺),年代之久位山東之冠,現存的濟寧順河東大寺全國榜上有名。
濟寧達官富商私家園林眾多,清末民初城區計達30余處。有江北小蘇州之譽。

  濟寧有曲鄉藝海之稱,清末民初,濟寧說書棚和撩明地的藝人遍地皆是,與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天津的三不管濟南的大觀園有相似之處的濟寧的土山,說書棚、戲院星羅棋布,30年代魯迅創辦的雜志有作家曾專門介紹濟寧的土山。

  濟寧因居運河的中心地帶,元明清三朝有數百位司運官員,以濟寧為大本營,管理運河事務,因此說,濟寧是運河之都名副其實。

     濟寧元代回族居民加工生產的濟寧青猾皮即為名優特產享譽國內外,1928年外商即購去300萬張。

  濟寧的小吃享有盛名,民間有“出了南門朝東望,除了吃喝不上當”、“玩在廣州,樂在杭州、穿在蘇州、吃在濟寧州”的民諺。

     濟寧玉堂的醬菜曾為皇家貢品,慈禧太後品嘗後讚美京省馳名,味壓江南。

  濟寧北洋軍閥時期出過兩任國務總理,一個潘復(現在濟南的大觀園即是潘復投資創建),一個靳雲鵬,並且靳雲鵬的母親曾是潘復的奶母,都說靳母命大福大,一對奶子奶出兩個國務總理。一個濟寧州出了兩個國務總理,位居國家中樞,嬧赫一時,加之總統府秘書長、航空署長、造幣廠長等都是濟寧人,構成了權柄網絡“濟寧幫”,令濟寧在當時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然而,由于清末民初運河的淤廢,津浦鐵路的暢通,運河的交通地位被取代,濟寧的發展受到了影響,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濟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位于濟寧城區的這段古運河已作為風光旅遊帶納入城市建設規劃,隨著國家南水北調的實施,古老的大運河將重新獲得新生,濟寧這片故土將成為靈光四射的風水寶地。同時,濟寧市作出的建立組群結構大城市(濟、兗、鄒、曲、)的規劃一旦與行政區劃對接與重合,一個大城市將在濟南與徐州之間崛起,屆時,濟寧將跨入大城市的行列,濟寧幸哉,濟寧樂哉!

編輯:輕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