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情況介紹
 
 
  來源:      日期:2006-09-17 20:15

 

  濟寧市位于魯西南,地處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是山東省十七個省轄市之一,現轄2區(市中區、任城區)、3市(曲阜、兗州、鄒城)、7縣(微山、泗水、汶上、梁山、嘉祥、金鄉、魚臺),153個鄉鎮。面積1.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達800萬。濟寧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是太昊、少昊、黃帝和孔、孟、顏、曾、子思五大聖人的故鄉,也是中國四大武術發祥地之一。濟寧在夏朝稱仍國,周朝稱任國、魯國,秦朝改為任城。元朝時,因居地較高,常免于濟水之患,得濟水之寧,始定名為濟寧。

  濟寧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全市目前已形成了陸、空、運河立體交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鐵路有京滬、新石、京九等,104、105、327、320國道和京福、日東高速公路交織成網,大運河貫通南北,濟寧飛機場已開通了北京、上海、廣州、青島的客貨運輸航線。

  濟寧文物古跡眾多,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26處,市級100多處。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享譽中外;少昊陵素有“東方的金字塔”之稱;水泊梁山遺址英名遠播;有被史學界稱為“漢代歷史百科全書”的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中區有太白樓、聲遠樓、鐵塔寺等。曲阜九龍山、九仙山、石門山風景秀麗;鄒城嶧山奇石林立,被譽為“岱男奇觀”;泗水泉林諸泉匯映,涌泉如林,微山湖千頃湖光,碧水連天。

  濟寧地形多樣,物產資源豐富。具有平原、山區、湖區多種地形,氣候條件優越,農產品種類多,使濟寧具有了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和基礎,成為山東省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濟寧是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的集中產地。淡水資源豐富,淡水水產品佔全省的四分之一。濟寧的礦產品種多,儲量大,主要有煤、鐵、銅、鋁、稀土、石英、重晶石等30多種。煤炭儲量達250億噸,佔山東省的50%以上。

  近幾年,以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為重點,突出發展優質高效種植業、畜牧水產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去年,糧食總產達到74億斤,經濟作物發展到470萬畝糧經比例達到60:40,林牧漁業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3%。涉農規模龍頭企業250多家,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73家,過億元的14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40%以上,特別是玉米深加工、林紙一體化、黃牛綜合開發等一批新上龍頭項目取得新的進展。“科技興農”成效明顯,農業科技含量逐步提高,園區農業和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程度大大提高,高標準示范園區達到22處,標準化生產基地14處。

  濟寧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也是山東省重要開放城市之一。現有煤炭、電力、冶金、機械、電子、建材、化工、醫藥、紡織等工業門類。濟寧目前與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穩定的經貿合作關係,並與日本足利市、法國米盧斯市、美國勞頓縣、瑞典法格什塔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從1989年起,每年都舉辦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活動,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圍繞建設工業中心城市,實施“工業立市”戰略,狠抓了工業結構調整,培植優勢行業、骨幹企業、名牌產品,並加快了傳統優勢行業技術改造步伐,去年完成技改投入55億元,比上年增長32.9%。去年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32.8億元,增長21.1%。利稅過千萬的骨幹企業達到80家,過億元的十幾家,5家企業進入全國500強,5家企業進入全省23家重點企業集團,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取得明顯進展。在生物技術、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新材料四個領域實施項目起步,省、市級高新技術企業66家,示范企業20家,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2%。近兩年來,集中抓了一批“高大外”項目和科技工業園區建設。全市38個大項目完成投資39.3億元,其中8個大項目已按期竣工。總投資22億元、年消化150萬噸玉米的九九新能源項目;投資一億美元的王乃昌科技工業園;如意杜邦高新技術工業園;總投資37億元的煤電鋁綜合項目;投資10億元左右的15萬頭黃牛綜合開發項目等等,這些大項目有的已投產,有的正在建設中。這必將有力地帶動全市經濟發展。

  民營經濟增勢強勁。全市民營企業發展到15.6萬戶,從業人員78.3萬人,注冊資金94.3億元,資產總額364.3億元,固定資產221.8億元。民營經濟實現營業收入617.5億元,增長51.6%;實現增加值172.1億元,增長46.4%,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3.2%;上繳稅金16.7億元,增長85.9%,佔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42.6%。民營企業資產規模過千萬元的達到160家、過億元的9家,年營業收入過億元的29家、過10億元的2家,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民營園區48處。

  堅持高起點規劃,構建組群結構大城市。經過多輪規劃編制和高層專家論證,組群結構大城市的框架定位已基本確立,以濟寧市區、兗州、鄒城、曲阜和曲阜新區這五個組團構建大城市。按照“組織運作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生態環境一體化、經濟布局一體化”的總要求,全面啟動建設規劃。投資8億元實施“綠亮清”十大工程,規劃建設一批檔次高、質量優、功能強的城市基礎設施重點項目。

  2002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743.5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34億元,增長26.8%;地方財政收入39.3億元,增長2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73元,分別增長14.1%和5.3%。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發展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實現了重要突破,地方財政收入上升為全省第四位。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全市社會穩定。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5%,工作目標力爭增長15%;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力爭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力爭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8%和5%。 

編輯:輕晨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