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動態
 
中國春節走向世界

  時間:2005-02-17 12:55    來源:     
 
 


  今年春節,荷蘭、法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泰國等許多國家都舉行了慶祝活動。在倫敦,數萬民眾走上街頭,觀看春節歌舞遊行;在海牙,市政大廳裏挂起了成串的大紅燈籠。許多國家的政要不僅親自參加了今年的春節活動,有的還向全球華人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賀辭。春節,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正跨洋越海,走向世界。
  
  中國春節走向世界,原因大體有三個:其一是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中國文化的影響也隨之不斷擴大;其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國的機會;其三,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推動了全球的民族交流,中國的開放也使更多的國人得以走出國門,到海外去發展。
  
  上述三個因素中,應該説第一點最為重要。眼下中國雖然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已經成為近年來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正在擔負起拉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任。中國的國際地位今非昔比,重新認識中國也成了21世紀的一個重要主題,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充滿了不同觀念與文化的碰撞。美國著名傳播學專家彼得斯曾提出“手拉手”的理論。他認為,交流並不在於相互趨同,而在於相互信任、相互關愛。因此“手拉手”要比消除隔閡更為重要。基於這一理論,交流首先要有賴於能否公正而寬厚地彼此相待,能否視對方為平等的夥伴。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春節走向世界,我們就可以從異國他鄉歡天喜地的鑼鼓聲中品味出更為深遠的含義。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交流,有交流就會有磨擦,但有交流也會有理解。在當今這個世界,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對話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交流在擴大、在加速,每個國家都有需要別國理解,或者是需要不被別國誤解的地方,中國也不例外。在短短二十多年時間裏,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如今一躍而雄踞全球GDP總量排行榜的第六位;一個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念、社會體制和文化傳統的東方大國,好似突然走完了西方國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程,中國的高速發展在引來許多讚嘆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誤解,這是可以理解的。它恰恰表明,進一步推動中西方文化交流是十分重要的。
  
  去年夏天,“中國文化年”在法國結束時,法國文化部長德瓦布爾説過這樣一段話,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建設世界和平的政治模式……文化領域的合作無疑將導致政治上的戰略趨同。當我們從電視上看到倫敦、海牙、紐約的喜慶場面時,我們也真誠地希望,外國的老百姓能夠有更多的像歡慶春節這樣的機會,走近中國,走近中國的文化,走近中國的歷史、社會和傳統,對中國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並因此而減少一些誤解,增加一些理解。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02月16日 第一版)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