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出遊
 
吃年糕新春三道茶

  時間:2005-02-04 16:12    來源:     
 
 


  過年吃年糕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説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西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于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幹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産,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臺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據説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新春三道茶 

  我國南方等地對飲茶極其講究,春節尤是。正月走親訪友,特別有長輩的必定要到府拜年。客人進門先是互祝新春,問候老輩,然後入坐待茶。

  第一道:甜茶。祝客人一年甜到頭。甜茶是用糯米鍋巴和糖泡成的。糯米煮成飯,把飯放在熱鐵鍋上貼,燒結成一片片鍋巴,泡成甜茶既香又糯,十分可口。

  第二道茶:是熏豆茶。熏豆茶共有六種佐料,其配置十分得當。

  1.熏青豆,有豐富蛋白質。

  2.胡羅卜絲,有胡羅卜素。

  3.腌制過的桔皮絲,能調中快隔,導滯化痰。

  4.蘇子,能寬胸下氣,潤肺開鬱。

  5.芝麻,能益胃滲濕,補肺清熱。

  6.少量嫩芽茶。這種茶鮮美可口富有營養。

  第三道:一杯清茶。餐後飲用可清滌腸胃油膩。所以這新春三道茶,既合乎禮儀,又合乎保健原理。 

                          (責任編輯:月光)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