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鴛鴦火鍋 鴛鴦火鍋成菜風味別致,麻辣鮮香,鮮醇濃厚,各有特色。 鴛鴦火鍋,是以傳統毛肚火鍋的紅湯鹵和宴席菊花火鍋的清湯鹵,兩者合併改制而成的四川創新火鍋。此品原名“雙味火鍋”。為1983年重慶隊參加全國第一屆烹飪大賽的參賽菜品,由閻文俊取名設計、特級廚師陳志剛製作。這種火鍋用銅片隔成兩半,造成一個太極圖形,一邊放清湯鹵,一邊放紅湯鹵,入鍋燙涮的原料可隨人意。1985年,熊四智將“雙味火鍋”改名為“鴛鴦火鍋”,更富有文化韻味和飲食情趣。愛新覺羅 溥傑作為1983年全國烹飪大賽的評委顧問曾對此品評價説:“這個菜很好,好就好在有發展。它巧妙地將四川傳統的紅湯火鍋和清湯火鍋匯于一鍋,風味別致,頗有特色。……更可取的是這個菜的容器,這种太極圖鍋耐人尋味。”
工藝:用紅白兩種湯汁入火鍋的雙鍋內,配以各種動物生肉片和蔬菜,涮燙而成。紅湯鹵的調製有三種著名的配方,基本調味品為高湯(或雞湯、牛肉湯)、牛油、郫縣豆瓣、永川豆豉、冰糖、辣椒末、姜末、花椒、川鹽、紹酒、醪糟汁,要求口感豐富,味濃味厚,麻辣適口,鮮香回甜。清湯鹵又稱白湯鹵,主要調味品為清湯、白醬油和味精。其湯用老母雞、老肥鴨、火腿蹄子、火腿棒子骨、豬排骨加水吊制,用豬肉茸和雞脯肉茸來掃湯至湯清亮才成。
廈門:菊花釀魚肚、水煮活魚 從1977年起,廈門人就一年一度舉行菊花展,現在他們把對菊花的情有獨鍾與吃魚肚的嗜好結合了起來,這就有了做成菊花型的菊花釀魚肚。在水煮活魚時興的同時,廈門人從尋肉煨魚肚、鍋仔青瓜魚肚、紅油魚肚絲一直吃到菊花釀魚肚。這道菜近年的走紅至少説明胃口一直非常挑剔甚至頑固的廈門人對川菜的認同,很多人把這歸結為這個城市外來人口的劇增所導致的外來菜式在廈門的大舉登陸。僅2000年一年,廈門這個人口僅60萬的小城稍上檔次的川菜館就新開了近30家菊花釀魚肚。但水煮活魚的味道也的確不錯,雖用料簡單且大眾(草魚),烹制方法也未必奇特(水煮),但其辣與鮮的奇妙結合既滿足了廈門人對魚類海鮮持久不易的好味,同時也是其傳統“沙茶情結”在整個川菜流行大趨勢中的延伸。
泉州:姜母鴨
泉州人嘴饞,古城美食街上,姜母鴨大受歡迎。泉州人“補冬”買雞鴨蝦蟹,圖方便則買現成的姜母鴨。泉州的姜母鴨從廈門傳過來,是閩菜烹飪一絕。姜母鴨有鹹、淡、辣三種口味製作,做法是猛火開、溫火燉、補藥下鍋翻三翻,起鍋油而不膩,口味獨特,流香溢彩。
龍岩:酒醉河田雞
這稱得上是一道客家經典菜了,前些年曾在閩粵的一些城市(如福州、廈門、潮州等)流行,但是在龍岩,即便現在川、湘菜已席捲全國,這道酒醉河田雞仍然可稱上是常盛不衰。 出自長汀的河田雞號稱世界五大名雞之一,據説以三黃(嘴、腳、毛)三黑(兩翅、內側、尾端)三叉(冠頂及兩爪)著稱,但這道菜最絕的卻是在酒上,只有用客家酒釀烹制才能做出集鮮、嫩、香于一雞的美味。
高雄:蚵仔煎
蚵仔是高雄特産,是殼類海産的一種。先用線粉攪拌蚵仔,然後把雞蛋打散放油煎,讓雞蛋包著蚵仔,像雞蛋餅一樣。
臺南:炒鱔魚
臺南特産,佐料有糖、鹽,以及九王,雖然用炒的做法,但魚依然可以保持鮮美,還帶著淡淡的甜味。
香港:燒臘
燒臘包括燒鵝、乳鴿、乳豬、叉燒以及一些滷水菜式。一般是先用秘制的醬汁腌制一段時間再放到爐裏烤,燒鵝、乳豬皮脆,肥美,口味略帶廣東人喜愛的甜味。深井燒鵝、花田乳鴿是其中的“老字號”。廣東人逢年過節上香拜神都會帶上乳豬,電影(視)開鏡也喜切乳豬圖吉利。滷水菜式相對清淡,滷水鵝掌(翼)、滷水鴨腎等。
澳門:葡國生蠔
澳門漸漸褪掉葡萄牙的影子,經典的萬國建築與葡國菜仍然留了下來。葡國菜口味清淡,量少精緻。把馬鈴薯泥放到原只生蠔上一起焗,兩者的味道相互滲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責任編輯: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