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
接踵而來的"元宵節",乃是整個春節的最後一幕。在臺灣,這天,每個家庭都要按傳統習慣吃湯圓、賞花燈。在圓月之下,各式綵燈競放光明,並有舞獅子、耍龍燈、迎"鼓仔"等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別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孩子們,紛紛手提花燈、口誦歌謠地過街串巷,如同魚遊海底,為熱鬧紛呈的元宵之夜更錦上添花!
臺灣春節元宵期間民俗活動全部源自大陸,特別是閩南地區。但又有所演變,成為今日臺灣獨特的文體習俗。 開路鼓 據《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 節慶卷》載:“無論是開路鼓或馬前鑼,其目的是以喧嘩的聲音,通告沿途的居民……。所奏的僅是幾個簡單的音節,像是‘呼呼鏘’之類的。所使用的樂器大都是大鑼大鼓,有的架在鼓架上,有的裝在自行車上,有的兩人扛著”。這種開路鼓都在遊藝隊伍前頭開路。 藝陣 《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説:“所謂藝陣,乃是藝閣和陣頭的並稱,自古以來便是迎熱鬧的主力,帶來熱鬧娛人的功能,活潑了節日文化內容”、“大體而言,藝閣可分為藝閣與娛蚣閣兩大類。陣頭的項目較多,計有:宗教陣頭、化粧表演陣頭、小戲陣頭、趣味陣頭、武術陣頭、乞丐陣頭等多項,其中有多項來自先民的移墾,也有不少完全因臺灣特殊的風土環境而生,映現出獨特的臺灣文化精神與內容”。具體藝陣如蜈蚣陣、宋江陣、弄獅陣、舞龍陣、獅陣、高蹺陣、車鼓陣、跳鼓陣、白鶴陣、八家將陣、布馬陣……數十項。 蜈蚣陣 又稱蜈蚣閣,是臺灣一種規模較大的藝陣。《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載:現在大多被稱為蜈蚣陣的蜈蚣閣,裝扮的形式是以多節長木板連成蜈蚣身,每節上坐著一位化裝成歷史故事的孩子,邊有兩人扛抬,象徵蜈蚣之足。蜈蚣足數早年雖説以50為數,現今從36到108皆有。這種蜈蚣陣實際上是從閩南一帶蜈蚣閣傳過去的。 龍陣 龍陣在大陸或閩南稱為舞龍,傳到臺灣稱為龍陣。《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載:“結合駱駝頭、鹿角、牛耳、蛇身、鷹爪、鱷魚鱗于一身的龍,是中國人虛構的圖騰,臺灣先民在移民之初,帶來許多文化,龍的形象也同時進入臺灣,存活于臺灣人民的心目中”。臺灣龍陣是春節、元宵主要娛樂體育項目,代表著喜慶與吉祥。主要有青龍、金黃龍、白龍三大類,前二者為節日賀喜專用,後者為喪事場合所用。龍身短者為9節,長者可達108節,一般為20節左右。龍陣可單獨演,也可以雙龍或多龍合演。目前臺灣龍陣還增加噴火、噴水及噴五彩煙霧,使表演氣氛更為濃烈。 獅陣 臺灣有醒獅陣、龍鳳陣和細妹獅陣。《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載:“舞獅是歷史悠久的民間遊藝活動之一,清初移民來臺時,便傳入臺灣,藉著地方自衛武力的興起而繁衍”。該書又載:“臺灣獅陣,由於傳入地方的不同,也出現多種不同類型:新竹以北地區為開口的籠仔獅;新竹以南都為閉口的雞籠獅;廣東移民舞的是醒獅;另一隻是由北京傳入,全身披毛的北京獅。在這四大原型之下,民間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又創造了宋江獅、龍鳳獅等特有的獅陣”。臺灣獅陣由兩人舞獅,一個扮獅鬼。表演時由笑佛前導,一般以爬高為主,或疊羅漢式的上疊,更有登天柱、上梯,表演一柱擎天、過獨木橋等高難度的絕技。
細妹獅陣 是臺灣花蓮鳳林的富源保安營一支絕無僅有的婦女舞獅隊。這裡是客家聚落地。六十年代因獅陣後繼無人,幾位婦女便承擔下來,開始遭到許多人的反對,但她們堅決承擔,並正式成立隊“細妹獅陣”(客家話婦女稱細妹)。她們舞的是高難度的醒獅陣。如今,這支細妹獅隊聲譽遠播臺灣全島,經常表演。 十二婆姐陣 這種民間藝陣取材於民間信仰的婆姐母,是臺灣民俗藝陣中著名陣頭。傳説中的36婆姐為陳靖姑收服的妖女。陳靖姑得道後,向她們傳授仙法靈術,共同成為助産扶嬰的能手,民間捧她們為嬰兒守護神。這種面具陣頭由12人扮婆姐,另2人扮婆姐母及婆姐子,表演時以縱隊及繞圈打轉為主,以鼓聲配合足步,不快不慢,身穿彩艷鳳仙裝,頭戴婆姐面具,左手撐傘,右手拿扇,12婆姐由男性扮演。臺灣新營麻豆和臺北“國立藝術學院”學生各組成一團,經常表演,特別是在春節元宵。 素蘭出嫁陣 筆者觀看了臺灣屏東“素蘭小姐出嫁陣”舞蹈十分風趣逗人。它是根據臺灣傳統婚俗編演的。以《素蘭小姐欲出嫁》歌曲為配曲,有帶路者、素蘭小姐、伴娘、扛轎者及老媒婆等人物,扮者以民初鳳仙裝或白紗禮服為主。表演時呈一列縱隊,隨歌聲起舞,或進或退,或繞圈打轉,活潑生動,充滿情趣。 跳鼓陣臺灣跳鼓陣源於閩南大鼓涼傘舞,它又名大鼓陣、花鼓陣、大鼓弄等多種名稱。演出特點是擊鼓跳躍,變化出巧妙的隊形,活潑嬌健。十分普遍,不但單位、農村都有跳鼓陣,學校學生跳鼓陣也不少。 電子琴花車 從八十年代開始發展的臺灣電子琴花車很快遍佈全島,成為節日中重要娛樂項目。由小貨車改裝成流動舞臺,聲光音響富麗,裝飾具全。由送葬隊伍電子琴車蛻變而來,後來加上著三點式的女郎,竟然成為一股旋風,臺灣到處都有。
大陸元宵節
“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元宵是熱熱鬧鬧中國年的“壓軸戲”。這一天,一切活動的主題強調一個“鬧”字。最早的元宵節,起源於秦漢年間。據有關史料記載,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説。可見元宵節是從“敬神送年”這一民族風俗演變而來的。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綵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闔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挂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綵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編輯:趙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