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佳節。海峽對岸的臺灣,人們同樣把春節看得很重,臺灣民間有不少頗有情趣的過節習俗。
貼春字
過年時,臺灣同胞習慣在傢具上貼個"春"字,但米缸就不興貼"春",乃因臺灣方言的"春"與"伸"諧音,糧食有"伸"余,意味人口少了,不吉利。所以,米缸大都貼個倒置的"福",寓意"福到(倒)了!
蒸年糕
臺灣民間在臘月廿八之前都要蒸年糕。年棵有"甜粿"、"發粿"、"鹹粿"、"菜包"等。臺灣有一首年粿歌,生動地概括了年粿的含義:"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蘿蔔粿(菜頭粿)吃點心。"甜粿是過年最主要的年粿,發粿則要發得好才會發財。菜包因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蘿蔔粿(菜頭粿),是取其"好彩頭--好兆頭"之意,可當點心之用。臺灣人俗信蒸年粿時,都會有"年糕神"看護,而年粿發不發,關係著來年一年的運途,所以主婦們都嚴禁小孩們在灶臺旁問這問那,更禁忌説出不吉利的話,以免"年糕神"發怒,使年糕製作功虧一簣,不但未來一年運勢"發不起來",又沒口福,所以炊粿可是過年前的第一件大事。另外,喪家是不能隆重過年的,如放鞭炮、貼春聯、蒸甜粿等等,要想嘗甜粿,只好靠親戚朋友送了。
(編輯:趙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