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春要聞     看春晚     兩岸春節往來     海外共慶     話説春節     各地新春     長假休閒     Happy New Year
 
字號:
臺灣春節風俗

  時間: 2009-01-19 16:07     來源: 福州晚報     
 
 

  臺灣風俗是從閩南傳過去的,大同小異,但有臺灣的地方特色。

  紅龜諽與長年菜。臺灣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許多食物,其中三種食物特別有意思:紅龜粿和甜果(年糕),有人解釋為“年年高升”,這兩種意義是代表甜頭甜尾的祭品與食物。紅龜粿從閩南傳去,是將糯米磨成漿,成為帶濕塊狀,用手挽成粘性,加少許紅(包紅),分成幾兩重的圓塊,包上甜鹹餡料,復壓在木紅龜粿模印上,製成紅龜粿,再墊上果葉或香蕉葉,蒸熟即可食用。臺灣的果模十分精緻,雕有龜甲紋、龜甲形,有的中間有福祿壽三個字。果模各種圖案富有藝術形態,是吉祥的象徵。三是長年菜,是除夕夜的特別食品,希望幸福長久,世代綿延。

  行春。《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載:新年期間一切行事都要討吉利。大年初一選定良辰吉時打開大門,叫做“開正”;選個吉利方位走出去叫做“出走”;到鄰居或朋友家互訪,叫做“走春”。“走春”也叫“拜正”。行春是臺灣民眾把春天的情意帶給親人朋友,聯絡情誼。

  春花。臺灣春節的吉祥物中,春花是討人喜歡的習俗,據《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載:春花取“偆”(剩同音)。在臺灣也同樣被客家人以及中國各地移民接受。新年期間,家家戶戶莫不買一兩朵春花回家,插在神案上,祈求春風得意,年年有剩。

  《臺灣民俗志》載:春節臺灣“每一種飯上還得插上‘紅春花’。”周璽《彰化縣誌》也載:“煮米飯一碗,上插紅春花,置案頭,曰‘過年飯’,取食有春飯之意。”春飯檯灣方言就是剩飯,意年年有餘飯。臺灣插春花的風俗自古至今仍在流傳著。現在春花使用更廣泛,發糕上,神案前、土地公的石碑上、天公爐上以及牲禮祭品上,都可以看到春花的蹤影。

  噴春。臺灣新春佳節期間,街道廣場到處洋溢著歡樂熱鬧景象,許多迎神、賀喜拜年的隊伍紛紛出動,這些隊伍,給新年增加氣氛,希望借此機會賺些錢財。這就是臺灣新春的“噴春”鼓吹隊的來源。

  吳瀛濤《臺灣風俗》載:開正時及新年期間中,每有“噴春”之鼓吹隊(三四人為一隊之小樂隊)三三兩兩,挨家挨戶,在門口、廳堂、吹奏吉祥音樂,如“天官賜福”、“滿福天官”等樂曲為賀。禮賞之紅包。■孫英龍

 
編輯: 李典典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