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位於西湖中部偏南,與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稱“湖中三島”,猶如我國古代傳説中的蓬萊三島,故又稱小瀛洲。
小瀛洲北宋時已成為湖上賞月佳處。明萬曆年間,取疏浚西湖的葑泥在島的四週繞灘築堤,形成湖中之湖。清雍正年間,在堤島之間,南北貫以曲橋,東西連以土堤,構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園林特色。總面積約7公頃,水面佔60%。俯瞰整個小瀛洲猶如一個碩大的“田”字
小瀛洲上有開網亭、亭亭亭、九獅石、閒放臺、迎翠軒、我心相印亭等園林建築點綴其間。綠樹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園林富於空間層次變化,造成“湖中湖”、“島中島”、“園中園”的境界。是我國水上景園的典範,古代園林藝術的精品。
島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傳為蘇東坡在杭為官,疏浚西湖時所創設(現有石塔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體上排列著五個等距離圓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確實難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明人張寧詩云:“片月生滄海,三潭處處明。夜船歌舞處,人在鏡中行。”
《月下雷峰影片》簡析
月下雷峰影片①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 滿天稠密的黑雲與白雲; 我送你一個雷峰塔頂, 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 團團的月彩,纖纖的波鱗—— 假如你我蕩一支無遮的小艇, 假如你我創一個完全的夢境!
①此詩寫于1923年9月26日。志摩在《西湖記》中説:“三潭印月——我不愛什麼九曲,也不愛什麼三潭,我愛在月光下看雷峰靜極了的影子——我見了那個,便不要性命。”
“三潭印月——我不愛什麼九曲,也不愛什麼三潭,我愛在月下看雷峰靜極了的影子——我見了那個,便不要性命。”徐志摩在《西湖記》中説的這段極情的話,自然是詩人話。然而正是詩人話,月下雷峰靜影所具有的夢幻效果就可想而知,雖然這其中更必然滲透了詩人隱秘的審美觀。
然而要讓讀者都進入詩人這個審美世界,並非一種描述能夠做到。描述可以使人想像,卻不能使人徹底進入。詩所要做到的,便是帶領讀者去冒險、去沉醉,徹底投入。詩仿佛是另一個世界,有另一雙眼睛。“我送你一個雷峰塔影,/滿天稠密的黑雲與白雲;/我送你一個雷峰塔頂,/明月瀉影在眠熟的波心。”這第一闋如果沒有“我送你”三個字,不亞於白開水一杯;借助“我送你”的強制力,所有平淡無奇的句子被聚合。被突出的“雷峰影片”由於隱私性或個人色彩而變成一杯濃酒。第二闋則將這杯濃酒傳遞于對飲之中,使之飄散出了迷人的芬芳:“假如你我蕩一支無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創一個完全的夢境!”至此,詩人將讀者完全醉入了他的“月下雷峰影片”裏。
《月下雷峰影片》僅短短八句,其濃郁的詩意得力於卓越的構思手法。即詩人自我的切入。由於自我的切入,寫景不再成為複製或呈現,寫景即寫詩人之景——“完全的夢境。”在切入之時,現實的我抽身離去,自我的情感看不見了,個人的經歷、思想看不見了,閃耀于讀者眼前的是自然之美的形體和光輝。整首詩的韻律就是情感和思想的旋律。正如《雪花的快樂》建築于“假如”這一脆弱的詞根,這首小詩的美學效果也是借助“假如”而顯現。第一闋景物實寫和“我送你”的強制,由於有了“假如”的虛擬、緩和,使美妙的設想得以如鳥翅舒展、從而全詩明亮美好起來。
《月下雷峰影片》既立體地呈現了自然美景,又夢幻地塑造了“另一個世界。”當詩人逃離現實而轉入語言創造,哪怕小小的詩行也可觸出靈魂的搏動。這首小詩所具有的蕩船波心的音樂美,顯然得力於疊音詞的運用。《月下雷峰影片》尤如一曲優美小夜曲,望不見隔岸的琴弦,悠悠回蕩的琴音卻令人不忍離去。
(責任編輯: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