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在湖南
 
長沙臺商投資協會會長:願為臺商架金橋

  時間:2007-07-07 10:19    來源:     
 
 

  “一個熟悉兩岸商情民聲的臺商,一個深諳經營之道的儒商,一個探索者,一位架橋人。”用這樣的語言形容周昆鈺會長可以説是非常貼切。當我在他的辦公室中看到他時,總覺得他有著比實際年齡更為成熟和老道的歷煉。或許是曾擔任過兩年臺灣企業家協會顧問兼講師的原因,或許是時常處理臺商事務協調種種關係的原因,周會長談起兩岸經貿大勢,談起企業運作策略,縱橫捭闔,時有驚人妙語。鏡片背後的雙眼,睿智而活躍。

  永不停歇的探索者

  1978年,21歲的周昆鈺背負行囊,懷揣剛剛頒發的臺灣新埔工業專科學校畢業證書,進入臺北房屋股份有限公司,時值臺灣經濟起飛階段,年少的他意氣風發,不知疲倦地工作,不久就被任命為公司經理。3年後的1982年,25歲的周昆鈺已經是與日本合組的博報堂廣告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後來的日子中,他涉足過投資、金融及高科技産業,多年商海沉浮,才幹與膽識與日俱增。

  時序進入20世紀90年代,累積40年的兩岸堅冰已開始破碎、融化,一些敢為人先的臺商開始西進了。此前,眼光敏銳的周昆鈺已經收集研究了大量大陸經濟、社會、文化資訊,10億人的大市場、經濟改革高歌猛進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一切都讓他興奮不已,於是,上海、深圳、東莞、昆山、大連等地,先後留下了他忙碌的足跡。1993年,這位探索者的腳步停留在湘江之濱的古城長沙,從此,長沙的房地産市場平添一支勁旅,周昆鈺,也成為10年來長沙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人。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作為西進大陸的先行者,當時的長沙實在還比較落後,為何周昆鈺卻舍沿海而就內地呢?對此,周先生有他獨到的見解:沿海地區優勢明顯,交通、人才基礎雄厚,但卻也是群雄逐鹿的激烈戰場,大資本、大項目雲集廝殺,難解難分;而內陸地區市場廣闊,潛力遠未得到開發,商機與先機更為廣闊。説到這兒,他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當時,三千萬美金扔到大上海,你聽不到響聲,可是扔在湖南,還會“咚”一下,有很大的聲響,與其在廣東、上海那樣的地方做一個商海沉浮中的無名小卒,哪比得上在長沙佔據一個噸位?”

  於是,在寬闊的芙蓉路上,鱗次櫛比的高樓之間,聳立起了兩棟具有濃厚歐洲風情的大廈,這就是湖南升陽房地産公司精心打造的房地産項目精品、曾在長沙市場颳起“e.c”旋風的“巴黎香榭”。“巴黎香榭”項目規模86000平方米,總投資2.6億元人民幣。走進院內,但見12根羅馬柱莊嚴古樸,傲然卓立,典雅雍容的氣息撲面而來。曲院幽徑,花木蔥蘢,益發襯托出兩棟16層大廈的雄渾壯美。周昆鈺用這座大廈展示了他的高技術智慧化住宅和開放式人性空間設計的理念,塑造了“電子科技+文化”(e.c)的生動載體。“巴黎香榭”創下了長沙房地産市場的數個第一:第一次引入住宅觀光電梯,足以令住戶舒目暢懷,為之自豪;第一座室內溫水游泳池;第一個純歐中庭花園廣場;第一次引入“外飾瓷磚計劃”,外墻磚全部量身定做,不需切塊並用臺灣技術燒制,使大廈外觀永不褪色;第一個網路管理小區,住戶即使在千萬里之外,也可以通過網路查看家中情況,甚至可以控制家用電器。

  “巴黎香榭”可以説是周昆鈺的神來之筆和心血結晶。項目一發佈,諮詢電話絡繹不絕,前往參觀、購房者趨之若鶩,不少明星、商界名流在此築起了溫馨的港灣,許多臺商也紛紛入住,苦心經營換來纍纍碩果,周昆鈺欣慰地笑了。

  一座堅實的橋梁

  也許是房地産事業的興旺成就了周昆鈺的聲名,也許是周昆鈺的熱心沉穩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在經歷了七年醞釀、二次失敗之後,長沙臺商投資協會終於在湖南省、長沙市政府的支援下、周昆鈺的主持下,于2000年9月正式成立了,一下子就吸引了79家臺資企業參加,到2002年上半年,已發展到107家會員。

  協會成長了,而周昆鈺自己的事業卻不得不交棒了,“事情實在是太多了”:大到全國、全省臺商事務的溝通聯絡,小到臺商開車撞了,相互有過節,工商稅務出了問題,周昆鈺不得不辭去公司的職務作臺商的“全職家長”。他自我調侃説:“公司經營要三本到--本人、本錢、本事都要到,本人不到位還不交棒的話,公司肯定要倒了”。

  多年的投資經歷,周昆鈺對大陸的商情民風瞭如指掌,他的身份,使他對沿海與內地在投資價值上的優勢與缺陷,尤其是湖南在招商引資工作方面的長處與不足具有深刻體會和了解。自從他他擔任了會長之後,就把臺商投資協會定位為橋梁與服務,一方面為同行們當嚮導、出主意,另一方面也對當地政府在工作方面的不足坦誠進言,力促改進。於是,他自然地成了連接臺商和政府部門間的一座橋梁,成了臺商企業的“保姆”、市政府的“招商局局長”。

  説起臺商協會成立以來發揮的作用,周昆鈺相當自得:協會成立之後處理了大大小小三、四百個案子,幫助臺商企業解決了許多問題,最成功的一例是五一路的程麒房地産,本來一個建好不久快要倒閉的産業,因為市政規劃拆掉,按市價連房産加裝潢一下子賠償了幾千萬,這個臺資企業反面盤活了資金,運作得更好了。兩年來,協會為長沙的臺商們提供資訊,服務生活,包括辦理駕照、子女入學、尋求項目等等,事無巨細,贏得了廣大臺商的交口稱讚。在協會的努力奔走下,2001年3月,佔地5平方公里的“湖南省臺商投資區”終於在望城縣成立。

  當一個內地的臺資協會會長和沿海的會長是不同的,會員少,事務多,資金少。目前,長沙臺協的會費全國最低,會長不僅沒有半分報酬,還要出錢出力,於是,周昆鈺的熱心,在有些人看來,就成為不可理解的舉動了:自己公司的事情不搞,反而自討苦吃?對此,他總是認真回答説:長沙有400多家臺資企業,大家有許多需要與政府溝通的事情,政府也很希望傾聽到臺商的心聲,協會成立後,便構築了聯繫政府與臺商之間的橋梁,既能為政府解憂,也能為臺商解愁,真正實現地方發展、臺商發財的互利雙贏。

  周昆鈺樂於為政府建言獻策,督促政府優化經濟環境。他為了長沙的招商引資四處奔走,先後組織了20余個臺商代表團到長沙考察投資,促成了一批項目落戶長沙。近年來,各地招商力度不斷加大,周昆鈺益發忙碌了,“長沙—臺灣經貿洽談會”、“知名臺商三湘行”、“湖南—上海經貿合作活動周”等各種大型招商活動上,都活躍著他的身影,他用親身經歷,向臺商們客觀介紹湖南的投資環境和比較優勢,幫助他們分析投資的利弊。在2001年4月召開的長沙市對外經濟工作會議上,長沙市市長譚仲池鄭重地向周昆鈺頒發了證書,聘請他為長沙市人民政府對外經濟顧問。周昆鈺成為長沙市乃至湖南省第一個被政府聘請為對外經濟顧問的臺商。

  周昆鈺對湖南、對長沙投資環境的改善,對各級政府對工作作風的改進體會頗深。他常常説,長沙有很多好東西,尤其是近幾年來,長沙的城市建設“一年勝過十年”,對臺商的吸引力越來越強。湖南省委、省政府把2002年定為“優化經濟環境年”之後,出臺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破壞經濟環境責任追究制等一系列政策,並通報處分了一批違規部門和人員,對此,周昆鈺十分高興地説:“兩岸交流是大勢所趨,市場的規範和法制的完善正在為臺商、外商投資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空間。”

  周昆鈺説:假如十年前,還有許多臺商以懷疑的態度追問他對大陸投資環境的的話,如今,臺商關注的焦點早已轉移,因為大陸的商機轉瞬即逝,面對本地企業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臺商們只能抓緊機遇,不斷提升,一些低科技含量的服務業、餐飲業在一度的巔峰之後已經輝煌不再,高科技企業的觀望將讓臺商再失良機。

  危機、先機、商機、轉機,它們聯繫得是如此緊密而又轉換得如此快速,周會長笑著説:“要想喝粥,還是要趁熱啊。只要臺商朋友想來,我願意為他們搭起通往大陸的金橋。” 
 
(來源:海峽導報 作者:景艷)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