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在湖南
 
臺灣年代電視臺湘西采風記

  時間:2007-07-07 10:03    來源:     
 
 

  2002年底,臺灣年代電視臺執行製作人郭碧純小姐、節目主持人趙微女士及攝像記者黃照塵、黃俊才一行4人,冒著霏霏雪雨,踏上了湖南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地,對這裡的人文景觀和濃郁的民情風俗進行採訪,所到之處,耳聞目睹,無不感到新鮮、奇特、迷人……

  臺灣記者採訪的首站便是電影《芙蓉鎮》拍攝地——永順縣王村鎮。這座古老小鎮,因為土司王駐地,理想的水陸碼頭,進入四川的通津津要道,可以想像當年“紅燈萬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的興盛景象。儘管後來土司王因戰事頻繁遷至上游老司城,但這裡的繁榮昌盛景象一直延續不敗。緊緊吸引臺灣記者目光的是,五里長的青石板街上人流往來穿梭,古老樸實的民宅一棟緊挨一棟,琳瑯滿目的土家族織錦和土特産品陳列在商店櫃檯上……

  這是一座土家族吊腳樓,少説也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樓上挂著串串牛角紅辣椒,在王村鎮幹部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一戶個體民族織錦廠。只見滿屋的板凳上,密密麻麻挂著各式各樣的土家族織錦,有“土家族擺手舞”、“土家吊腳樓”、“土家農耕圖”、“月是故鄉明”等等,構圖大方,織工精細,令人賞心悅目。三架木質織錦機不停地發出“啪噠、啪噠”有節奏的聲音,土家姑娘正在用自己的巧手編制著幅幅精美圖案。記者們一下被迷住了,變看變問變拍攝,忙把這美好的情景記錄在磁帶上,銘記在自己的心坎裏。

  走到“豆腐西施”的米豆腐店,記者們立即停住了腳步,認真了解詢問了製作米豆腐的全過程,泡米、磨漿、煮伴、冷卻,食用時,用麻線或菜刀將大塊的豆腐切成小小的四方塊,在開水鍋裏一燙,盛上一碗,放些姜末蔥花,加上辣椒粉和食鹽,再添點醋,便可供人們食用。記者們煮了一碗,用瓷匙舀上一點往嘴裏送,感到酸辣開胃,美不盡言。

  中午十分,臺灣記者來到一戶土家族居民家中採訪土家特色菜“三下鍋”。聽説是臺灣來的記者,主人家格外熱情接待,按照記者的要求,對“三下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現場表演。“三下鍋”的原料就是豬肝、豬肚和豬舌,製作時首先用茶油加辣椒、薑片、大蒜、花椒等佐料分別將三樣菜倒進鍋裏進行爆炒,然後在火堂上架上一口鐵鍋,放進少許清水,把炒好的3樣菜一起倒進鍋裏,這樣,“三下鍋”就算做好了。這道菜品種多,味道全,香味撲鼻,讓人食欲大發。主人請記者們坐在火堂變的小靠椅上共進中餐,主人又端上親自製作的幹菜,讓記者們品嘗,尤其是主人特意為記者當場製作的八角桂皮煮田螺。香醇可口,味道極佳,記者們嘗了一個又一個,每人足足吃了一小碗。
 
  晚上,臺灣記者被邀請到吉首市德夯苗家作客。臺灣記者走進一座古老的苗家四合小院,只見堂屋裏除了擺有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傢具外,那座紅色的大苗鼓和板壁上篾編竹簍裏插著鮮艷的山花,別具一格,給人以藝術的享受,火堂裏燃燒著畢剝作響的幹柴,火勢很旺,苗族老阿婆坐在火堂邊烤火。屋內擺放了很多罈罈罐罐,引起了記者的極大興趣。一位年輕漂亮、身著苗族服飾的女主持人口齒伶俐,向記者介紹:苗家有句俗話,苗家吃飯不離酸。這些壇罐就是用來腌制酸菜用,裏面有酸魚、酸肉、酸蘿蔔、酸白菜等等,在記者的詢問要求下,女主人又詳細向記者講解了苗家菜的製作過程,並在火堂上表演,記者們看的全神貫注,聽得津津有味。

  鳳凰縣吉信趕場是臺灣記者採訪的又一小站點。這天正是五十逢場的日子,記者早早乘車來到吉信,興致勃勃地開閘放水了採訪拍攝活動。約10點左右,趕場的苗族群眾從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地涌向趕場地。鳳凰、三拱橋、等較遠一點的生意客是乘坐農用車來的,既拉貨又坐人,十分方便,而近處的人,多是身著花邊衣、裹著花頭帕、背著歇篾竹織背簍的苗族阿公阿婆及得茍得帕(苗族姑娘後生),他(她)們背著挑著各種山貨和土特産品,要到場上交易。鄉場上,賣各式服裝的攤子挂得五彩繽紛,金黃色的竹篾背簍、白色的糯米、紅彤彤的柑桔密柚等,在場邊上整齊排列,那冒著油花噴著香氣的油炸燈盞窩粑粑,隨處可見。吉信是生薑産地,場上收購的生薑堆成了山,但價格只有兩到三毛錢一斤。鄉場南側是專門買賣牛羊和小豬等家畜的地方,牛羊豬的叫喚聲、人們討價還價的吆喝聲響成一片,生意十分紅火。臺灣記者在沿路採訪了前來趕場的苗族同胞後,又趕忙擠進人頭攢動的鄉場上,採訪各種人物、拍攝各種鏡頭,對什麼都感興趣,把什麼都想拍下來,一直馬不停蹄地忙乎了兩個多小時才十分滿意又戀戀不捨地離開鄉場。

  臺灣記者採訪的最後一站是鳳凰縣城。汽車爬上一個小山坡再轉個彎下行便到了“中國第一個最美麗的小城”——鳳凰古城。記者首先來到北面的一個山頭上,四面環山的鳳凰古城盡收眼底,只見全城民宅飛檐翹角,排列整齊,古色古香;清澈透底的沱江,逶迤蜿蜒,由北向南,穿城而過;萬畝古樹林的南華山現象出一派蔥籠。記者趕緊架好錄影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搖了一圈又一圈,攝下了這一幅令人陶醉的畫面。

  下到沱江邊上,只見河面上漂浮著一層薄霧;兩排整齊的跳岩橫跨兩岸,將兩邊的城市緊緊聯成一體,河邊的吊角樓排列有序,鱗次櫛比。記者們被這裡如詩如畫的風景所傾倒,顧不得寒冷,登上游船,在沙灣清水中來回遊弋。上岸後,記者又在當地幹部的引導下,踏上幽雅的石板路街小巷,採訪了苗族老阿婆的剪紙表演,參觀了獨特的蠟染工藝;採訪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小吃,詳細聽取了對鳳凰景觀的介紹。

   特別是記者們懷著對文學巨匠沈從文先生的崇敬之情,瞻仰和採訪了沈從文先生的故居。一邊仔細地參觀了沈先生生前留下的件件珍貴遺物和專著,以便認真聆聽講解員對沈先生生平事跡的介紹,記者們被深深感動、折服了,表示一定要把沈先生的故事介紹到臺灣去。

  臺灣記者對湘西的采風活動結束了,時間雖然太短,但是在腦海裏留下的印象卻太深刻了,湘西的山山水水,淳樸的土家苗族文化,熱情好客的土家苗族人民,在記者心中刻上了永不磨滅的湘西情愫。臨上火車時候,臺灣記者們一再激動地説:“湘西實在太美了,我們今後還會再來湘西。”

 (來源:湖南與臺灣)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