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在湖南
 
臺灣大學教授石之瑜考察湘西紀實

  時間:2007-07-07 10:01    來源:     
 
 

  2002年2月11日至2月16日,臺大教授石之瑜先生來湘西永順縣農村考察扶貧工作,所到之處,受到了熱情接待,提供了各種方便,考察活動進行得順利有序,石教授感到十分滿意。

  2月12日,石教授冒著大雪,來到首車鎮方家溝村和扒樹嶺村考察。方家溝村是縣人武部和財政局的扶貧點,通過三年扶貧,國家投資63萬元,改善了生産生活條件,建立了支柱産業,使102戶356人的貧困村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每人平均收入由原來的400元上升到800多元,幾乎家家添置了電視機,10多戶人家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特別是營造經濟林300多畝(椪柑),退耕還林2000多畝,植被得到了保護,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觀。扒樹嶺村是省交通廳的扶貧點,105戶420人,分散在四個自然村寨,五個村民小組。支書向徳鈺向石教授介紹説,扒樹村條件極差,特別是非常缺水,過去一水四用(掏米,洗臉,洗腳,喂牲畜),工作隊入隊後,三年共投資320萬元,徹底改變了村裏的條件,如2000年,投資6.5萬元修通了通組通林場公路7公里,2001年又投資82.2萬元修建了飲水工程,修建了蓄水600立方米的蓄水池,既解決了大部分村民的人畜飲水問題,又解決了稻田灌溉問題。2002年,投資了83萬元,修建了30多棟磚瓦樓房的移民新村,把34戶生産不便、交通不便、用水不便住在山頂上的兩個村民小組搬到了山下平原地方,還投資11萬元,建立了村部,改善了村小學的條件,建起了村有線廣播站。投資20萬元搞開發,種植椪柑400畝,金秋梨100畝,臍橙680畝,造林1400畝,實現了人平三畝果,四畝林,每人平均收入已達1500元,尤其是村裏有了經濟實體3個,一是林場,二是制磚廠,三是打砂廠,目前年收入達3萬元。如今,不僅脫貧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開始走上了富裕之路。石教授認真聽了這兩個村的介紹,邊聽邊記,心理很高興,不時激動地説,國家對貧困農村投資這樣大,扶貧工作成績顯著,真是可喜可賀。

   2月13日,石教授又不顧嚴寒,頂風冒雪乘車來到高坪鄉考察參觀。參觀了國家農業部投資開發的大棚蔬菜基地,又來到雨龍村村支部向書記家,向書記家是一棟三間的磚瓦房,屋前花卉盆景無數,屋後蘭花芬芳,屋裏炕上挂滿了臘肉,足有三四百斤。向支書告訴石教授,1996年前,湘西自治州委、州政府派來工作隊,重點是解決了溫飽問題。1997年後,全村開始考慮如何致富,進行産業結構調整,種植優質牧草,種植西瓜、烤煙、辣椒等經濟作物。利用本地資源,大開致富門路。向書記一家就是一個突出的典型,他在工作隊的幫助下,找在縣城工作的哥哥借款1.8萬元,銀行貸款7萬元,搞起了花卉盆景項目,到2002年,一次就賣了45萬元。為了發展生態家園,雨龍村一方面實行封山育林,一方面家家戶戶搞節柴灶和沼氣。搞沼氣就得發展畜牧,沼氣渣又可作有機肥,發展果木蔬菜,這樣就走出了一條 “畜牧-----沼氣------果菜”的良性生態發展規律路子。村裏還打算利用靠近 “芙蓉鎮”王村及猛洞河 “天下第一漂”和張家界至 “芙蓉鎮”及 “芙蓉鎮”至永順縣城公路交叉的地域優勢,開發無核葡萄1000畝,種植奇花異草及大棚蔬菜,發展民居旅遊。石教授聽了深感農村正在發生質的轉變,找到了一條建設生態家園的好路子,他説,按這樣走下去,湘西農村大有希望。

  2月14日,石教授又在臺辦幹部的陪同下,來到靈溪鎮的咱竹村考察。進村公路是水泥路面,通戶小道也是水泥硬化路面。該村在州、縣工作隊的幫助下,早已實行了退耕還林,開發優質椪柑2800畝,人平達5畝,加上其他收入。每人平均收入達6000元以上。村磚瓦廠、園藝場、自來水廠實行承包,每年村裏可支配資金達7萬元。村裏衛生、文化條件都有很大改善,僅大學生就有10多名,村裏還成立了 “管樂隊”,紅白喜事、過年過節都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村民們反映,咱竹村和城市無異,也沒有人外出打工了,願意在家鄉發展。2002年,這個村被國家授予 “雙文明”先進單位。石教授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兩戶農戶,又聽了大學生田村長的介紹,感到非常滿意,興奮地説,太棒了,湘西農村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2月15日,石教授又聽了永順縣建整扶貧辦領導的介紹,當他得知縣裏每年都要向貧困村派出數百名國家幹部下去幫助工作,國家每年投資數千萬元資金扶貧,特別近兩年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政策,實行退耕還林,每年投入資金數億元,農村面貌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時,石教授無比激動,他表示相信,不久的將來,湘西農村不再是 “童山濯濯”,而定將是鬱鬱蔥蔥,美如圖畫,前程似錦。

 (來源:湖南與臺灣)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