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風景名勝
 
千年書院——岳麓書院

  時間:2007-07-07 18:02    來源:     
 
 

  岳麓書院是中國最古老的書院之一,北宋開寶九年(西元976年)創辦,歷經宋、元、明、清、各個朝代,晚清(西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後又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學,歷史已逾千年。從古老的書院到湖南大學,一脈相承,弦歌不絕,被當世學者譽為罕見的“千年學府”。從岳麓書院至湖南大學的千年辦學歷史,反映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遷,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據點,曾建萬壽宮、崇真觀等。西晉泰始四年(西元268年)麓山寺創立。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馬燧建“道林精舍”。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辦學,形成書院的雛形。北宋開寶九年(西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襲擴建,創立岳麓書院;大中祥符八年(西元1015年),宋真宗賜“岳麓書院”額,岳麓書院遂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岳麓書院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自明宣德始,經地方官員多次修復擴建,岳麓書院主體建築每一次集中在中軸線上,主軸線前延至湘江西岸,後延自岳麓山巔,配以亭臺牌坊,于軸線一側建立文廟,形成了書院歷史上亭臺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書院的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現存建築基本格局。

   “青山有幸埋忠骨”。辛亥革命後,不少仁人志士的遺骸長眠於此,這也是岳麓山的一大奇觀。其中最著名的有舊民主主義革命先驅黃興、蔡鍔、蔣翊武、劉道一、陳天華,辛亥光復湖南的正副都督焦達峰、陳作新,同盟會重要成員姚宏業、禹之漠,著名學者楊樹達及大批陣亡將士的公墓,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已與岳麓青山溶為一體,是岳麓山文化浩氣長存的一個篇章,是碧血丹楓美景中最具有憂國憂民的感情色彩的一頁。

  明代岳麓學術仍以朱張之學為宗。清代岳麓書院主要傳授儒學和漢學,道光年間,吳榮光于書院內創立湘水校經堂,使其成為漢學研究的重鎮。清末,維新變法思潮的興起,書院也開始了新學的傳播,並産生了較大的影響。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維新變法運動興起,要求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二十三年(西元1897年)湖南時務學堂創辦,後相繼改名求實書院、湖南大學堂。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與岳麓書院合併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六亥革命後,改學堂為學校,擬辦湖南大學,期間先後遷入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至1926年湖南大學正式成立。

  學校雖幾經變革,多次易名,但始終為湖南最高學府,原書院院舍始終保持未變。今日的湖南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修復後的岳麓書院,被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學府正續寫新的歷史篇章。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