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風景名勝
 
玉笥山上屈子祠

  時間:2007-07-07 17:59    來源:     
 
 

  屈子祠位於岳陽汨羅玉笥山上,係清乾隆年間所建。有正屋三進,中、後二進之間有過亭,前後、左右兩側有天井。建築系單層單檐,磚木結構,四壁石板鐫刻歷朝吊屈原詩歌詞賦,正廳以巨木雕刻司馬遷的《屈原列傳》。後殿矗立著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神采感人。

  屈原名平,戰國時楚國人,約生於西元前340年。他學識淵博,是著名的詩人、政治家,曾任楚國要職左徒、三閭大夫。他熱愛楚國,主張改革朝弊,明法治國。但他振興楚國的夢想和主張觸犯了楚國舊貴族的利益,遭到那些人的反對和讒害,最後被楚襄王放逐,漂泊于沅、湘流域。在汩羅江畔,屈原以愛國主義良知痛切掂念災難深重的祖國和人民,雖身居蓑草棚中,仍憂心忡忡。西元前期78年,秦軍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憤交加,所有的希望都破滅了,遂于該年農曆5月5日懷沙自沉汩羅江而死。一代忠魂飄然逸去,為我們留下《離騷》、《天部》、《九歌》、《招魂》等偉大詩作20多篇,把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國家的憂慮、對美好境界的嚮往留在了這片熱土上。西元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公推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成為我們偉大民族永遠的自豪與驕傲,亦成為一盞照耀歷史的明燈。

  屈原墓位於玉笥山東北5公里的烈女嶺。墓為一高大封土堆,矗立於山脊,遠望如小阜。有疑冢12,其中一墓有“故楚三閭大夫之墓”碑。

  屈子祠亦稱屈原廟,現辟為屈原紀念館,位於汨羅城西北玉笥山頂。始建於漢代,1765年重建,佔地7.8畝,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祠堂。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被流放時,曾在汩泉江畔的玉笥山上住過。後來屈原感到救國無望,投江而死,後人為了紀念他,便修祠在此。

  屈子祠佔地約七八畝,正屋三進,中、後進之間有過亭,前後、左右兩側有天井。天井裏各栽有兩株200年以上的桂花。祠的建築為磚木結構,莊嚴古樸,肅穆幽雅。在過道的墻壁上,鑲嵌著許多石碑,鐫刻著後人憑吊屈原的詩文祠賦。

    屈子祠為磚木結構,坐北向南,三進,祠正面為三孔大門,中門為牌坊式,下面鑲嵌五龍捧白垂石雕刻,鐫“屈子祠”三字。門坊和山墻上有17幅關於屈原的浮雕,如漁父談心圖、懷沙投江圖等。由正門入中殿,可見巨幅雕屏,上刻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全文,其上樑則懸一幅“光爭日明”橫匾。廳中木柱上有清郭嵩燾、李元度撰寫的楹聯。中進有董必武撰寫的聯語。後進中廳置屈原鍍金塑像,像高3米。兩旁柱上有于立群書郭沫若集《離騷》句:“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蕙之百畝;帥雲霓而來禦,將往觀乎四荒。”東西廂房為展覽室。由廳側後行可見丹池,池中兩花臺內各植金桂一棵。丹池後行至二進,中殿為祭祀廳,設神龕,供“故楚三閭大夫屈原之神位”牌。過神龕出拱門可見過亭,亭側天井植300年樹齡之上金、銀桂。再後行即至三進,中殿立有屈原手撫佩劍之塑像。中殿兩側之廂房現辟為介紹屈原生平的展室,陳列有歷代牌本的屈原著作。

  自山腳至祠有石階119階。此祠為三進青磚結構。祠正門牌樓墻上繪有13幅屈原生平業績和他對理想追求的寫照的浮雕。後殿矗立一尊1980年重塑的屈原像。附近建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桃花洞、壽星臺、剪刀池、繡花墩、望爺墩等紀念屈原的古跡,俗稱玉笥山“八景”。不少名勝古跡已因多年失修而漸次湮沒,或只能依稀辨認,但卻仍有不少當地人和遊覽者慕名而來,表達他們對忠貞愛國的屈原的不盡懷念。

  祠經1979年整修後,面貌一新,每年端午節前後,來祠旅遊觀光、憑吊屈原的絡繹不絕。1981年在此前的汨羅江舉行盛大龍舟競賽,觀看競賽的國內外遊人達10萬人以上 。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