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風景名勝
 
世外桃園——桃花源

  時間:2007-07-07 17:41    來源:     
 
 

桃花源內秦人村

  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人間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説之奇,舉世聞名,具有很高的遊覽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

  桃花源位於湖南省桃源縣境內,背倚雪峰山脈,面臨八百里洞庭湖,要居武陵源、岳陽樓、南嶽衡山等風景名勝區之中樞。桃花源在歷史上就是中國古代道教聖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來,桃花源鹹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遊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桃花源、關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江澤民主席視察桃花源並題字。

  1990年以來,桃花源開始了規模宏大的修復開發高潮。修復開發後的桃花源 ,有神話故鄉桃仙嶺、道教聖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區近百個景點。每年一屆的桃花源遊園會,是湖南省"三節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晉朝詩人 陶潛寫有桃花源詩序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方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桃仙嶺景區

  面積1.5平方公里。桃仙嶺是神話故鄉,在這裡,神話和歷史留下豐富的足跡,自然與生活貯滿著醉人的芬芳。這裡一片田園,幾泓碧水,十里古道,萬對紅桃,充滿著神秘,向遊客訴説著一個個美妙的傳説。

  桃花山景區

  面積約2平方公里。桃花山是福地洞天,山水的中心。自明迄今,以桃花山為主的名勝古跡越過歷史的滄桑,風景迷戀過一代又一代騷客遊人。這裡以紅樹青山、斜陽古道著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澗潺潺,藏風驟氣,瀉靈溢韻。水回青嶂合,雲度綠溪陰,當您沉浸在“偶聞黃髮石中語,時有白雲衣上生”的一經,自會有一種幽深恬靜之感。

  桃源山景區

  面積約2.5平方公里。桃源山是道教聖地,文化的中心。從西晉到晚明,以桃源山為主的名勝古跡,代有聲名。西晉末葉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觀,中唐逐漸擴大,到北宋而稱極盛。這裡有瀟湘第一閣水府閣,江南第一宮桃川宮,華夏第一院天寧碑院……。當您朝聖桃川香火之暇,足以盡情領略道宮聚紫、高閣流霞、漁舟唱晚、仙氣繚繞的沅湘風情。

  秦人村景區

  面積2.5平方公里。秦人村是世外桃源,民俗的中心。幽處武陵山深腹,四圍重山阻隔,堪稱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在江南的一枝獨秀。洞中多少歲月,塵世幾度春秋?與世隔絕的秦人村,以古、土、野、奇的面貌和晨鐘暮鼓,向天下游客一聲聲傾訴著久遠的歷史和歲月的蒼涼。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