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人物
 
近代人物——譚嗣同

  時間:2007-07-07 16:14    來源:     
 
 

  (1865—1898)

     戊戍維新志士,著名維新思想家。

     清湖南瀏陽縣人。字復生,號壯飛,生於同治四年(1865),為戊戍六君子之一。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少時受繼母虐待。5歲讀書,15歲學詩,20歲學文。鑽研儒家典籍,廣泛涉獵文史百科,對中國舊學有較深造詣。

     譚嗣同青少年時代,好任俠,善劍術。由於父親職務變動,他往返南北應試,並曾入新疆巡撫劉錦棠幕,得有機會遊歷直隸、新疆、陜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歷程都8萬餘裏。長途跋涉,察視風土,物色豪傑,體察民情,結交一批同志道合好友,同時也接觸和了解到一些社會矛盾和官場腐敗現象。在此期間,由於老師歐陽中鵠指導,認真研讀《船山遺書》,對王夫之堅持反清民族主義思想和“道不離器”的唯物主義思想十分讚賞,自以為“私淑船山”,並撰有《王話》一書(已佚)。還認真讀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書籍,吸取不少“西學”知識。

     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譚嗣同痛心疾首,認清清廷腐敗無能,決心投入維新運動。其時,他在湖北幫助父親賑災,併為瀏陽倡辦算學社積極奔走,企圖“先小試于瀏陽”,作為“湘學之先導”。八月二十三日,又赴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結識康有為弟子梁啟超。得悉康有為講學之宗旨,經世之條理,自稱“私淑弟子”。

     光緒二十二年(1896),譚嗣同由其父出資捐為江蘇候補知府,供職南京,出遊上海、北京等地,訪問外國傳教士傅蘭雅、李佳白;晉見支援維新的大臣翁同龢,與之暢談洋務。又結識吳嘉瑞、夏曾佑等,向著名佛學大師楊文會請教佛學,閱讀大量佛學典籍,有“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慨,發奮于次年春寫成《仁學》一書。

     《仁學》是反映譚嗣同哲學觀點維新變法思想名作。該書十分強調運動變化和日新的重要性,正是這種日新思想,他針對當時中國危急形勢,強烈要求變法,還以“通”和“變”為思想武器,猛烈地衝決封建“網羅”。他批判封建君主制,甚至希望像法國大革命那樣,“殺盡天下君主,使流血滿地球,以泄萬民之恨”。對於婦女,尤寄同情,對婦女穿耳、纏足這些陋習也加以痛斥。其他如變科舉、開議院、採礦産、修鐵路、造輪船、訂稅章、固國防等都有論述。

     譚嗣同在南京期間,與楊文會等倡設金陵測量會,籌劃購置儀器,學習西方科學技術。還支援或參與羅振玉等人組織務農會及徐積余等人籌辦《礦學報》等活動。並多次往返南京、上海之間,為湖南時務學堂購買儀器,邀請梁啟超、李維格等到該校任教習,為湖南培養人才。

     光緒二十三年(1997)夏,譚嗣同受湖廣總督張之洞委託,回湘籌辦粵漢鐵路,乘機向巡撫陳寶箴建議建立南學會。翌年正月,他應陳寶箴邀請,回到長沙參加湖南維新運動。二月初一,南學會正式開講,他擔任議事會友和講論會友,先後作《論中國的危急》、《論今日西學與中國古學》、《論學者不當驕人》、《論全體學》等多次講演,號召“聯合眾力,官民上下,通為一氣,相維相係,協心會謀”,以圖國事。二月十五日,他和唐才常等集資籌辦的《湘報》創刊。為湖南有日報之始。該報“專以開風氣,拓見聞為主。”他撰《湘報後敘》,大聲疾呼,要創學會、設學堂、辦報刊。宣傳變法,抨擊舊政,推動維新。他還與唐才常、熊希齡等組織不纏足會、延年會,力圖革除陋習,移風易俗。使湖南維新運動一時頗為活躍,成為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佈變法。由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推薦,光緒帝令督撫將譚嗣同迅即送京引見。七月初五日到達北京。七月二十日,受到光緒帝召見,被授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林旭、楊銳、劉光弟等同參新政事宜,號為軍機四卿。就在此時,慈禧太后及後黨頑固派卻正在密謀政變。時袁世凱在天津小站主持新建陸軍訓練工作(已奉光緒帝詔至北京),譚嗣同於八月初三日夜前去法華寺訪袁,勸袁派兵殺死慈禧太后親信榮祿(直隸總督),以“保護聖主,復大權,清君側,肅宮廷”。袁陽為應允。

     八月初四日傍晚,慈禧太后回宮,便將光緒軟禁。八月初五日袁世凱回天津,當夜向榮祿告密,八月初六日,政變遂起。慈禧宣佈垂簾訓政,並派兵搜捕維新派和帝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聞訊,或出逃,或避居外國使館。而譚嗣同卻仍然住在瀏陽會館。當時有人勸他逃走,他拒絕説:“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初九日(一説初十日),他被清廷逮捕。十三日,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等6人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義。年35歲。在獄中,曾寫詩一首:“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臨刑有絕命詞雲:“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博學能文,所著除《仁學》外,尚有《寥天一閣文集》、《石菊影廬筆識》、《遠遺堂集外文》、《壯飛樓治事》、《秋雨年華之館叢脞書》、《莽蒼蒼齋詩集》、《劍經衍葛》等,後人合輯為《譚瀏陽遺集》和《譚嗣同全集》。

《湖南省志.人物志》

編輯:輕晨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