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虎文化”:從“神的化身”到“消災符號”

時間:2010-02-09 09:41   來源:新華網綜合

資料圖:2006年6月8日,山東濱州,農民劉清華縫製的“布老虎”。 中新社發 梁寶海 攝

 

  解讀專家: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

  虎民俗研究學者、《中華虎風俗與虎文學》作者劉愛梅

  2010年,農曆庚寅年,12生肖中的虎年。虎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它一直被當做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徵,也一直為人們所敬畏。

  虎文化研究專家葉舒憲、虎民俗研究學者劉愛梅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向記者講述了虎文化的來龍去脈以及發展過程。

  據介紹,中國虎文化源遠流長,在現代以前,中國虎文化觀大體上是一致的。國人對虎的認識,大體上經歷過一個從崇拜、敬畏,到模倣、利用,再到規避和捕殺,再到珍惜和保護的漫長演變過程。

  原始時代

  崇拜 將虎視為神化身

  葉舒憲介紹,遠古原始時代的人們對動物的認識和表現,一般均與神話和信仰相關,其表現特徵是人們將虎視為神物,或理解為天神下凡的化身動物。追溯其起源,大約一萬年前的黑龍江和內蒙古等地岩畫中,已經出現虎的形象。

  進入早期農業社會之後,便有了觀測天象而産生的天文神話的類比想像。如今人們常説的“左青龍右白虎”就出自當時的天文神話。

  葉舒憲介紹,到了六千年前的史前時代,此類造型已經得到清晰完整地呈現,如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的蚌殼堆塑的白虎對蒼龍形象。

  與龍虎組合相對的是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四種動物合起來構成所謂四神或四靈,標示著中國神話宇宙觀的體系建構,它們常常配套出現在各種圖像、裝飾、建築和美術造型中,成為中國人喜聞樂見的文化模式。

  為什麼在遠古時代人們視虎為神物呢?“那時的人類還普遍處在以狩獵採集為生的前農業狀態,狩獵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和猛獸自然成為當時人神話想像中的主要對象。”葉舒憲説。

  劉愛梅也表示 ,古人類想要維持生存,除了要借助人類本身的力量外,還要借助其他事物的力量,比如虎的速度和勇力。所以,虎的存在、人類生存能力低下與對虎的敬畏是古人崇拜虎的前提。

  ●神話點擊

  “左青龍右白虎”

  青龍和白虎表示兩種動物,和朱雀、玄武稱之為四靈之物。 這四種動物分別代表著一個季節。

  青龍代表著春天的生機、萬物生長之氣,青龍的生氣勃勃,等於春天的花草萌芽之象。而白虎則代表著秋天,帶有肅殺之氣,古時行刑亦多在秋季,稱之為秋決,且秋天來臨,樹黃葉落。

  春秋戰國

  模倣 五禽戲中虎為首

  春秋戰國時期以後,人們對虎又有了新的認識,這從當時的部分文章中足以看出,人們對虎的危害、同樣也能模倣和利用這些“危害”

  《老子》中兩次提到虎,均與兕並稱。第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兕即犀牛,力大而性情暴烈。兕虎並稱,顯示其對人的巨大危險性。《論語》中三次講到虎,均指現實中的虎。《季氏》篇中記載孔子和老子一樣習慣將兕虎並稱:“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禮記檀弓下》講述的“苛政猛于虎”故事,同樣表明虎害和虎患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嚴重性。

  葉舒憲表示,虎的存在雖然對人造成威脅,但是也為先民提供了模倣和利用的榜樣,按照倣生學原理而研發出來的五禽戲(亦作“五禽嬉”)就以“虎戲”為首。

  另外,作為一種強身健體和增壽延年的體育健身術,相傳為漢末名醫華佗首創,他模倣五種禽獸的動作和姿態,以進行肢體的操練活動。

  ●故事點擊

  “苛政猛于虎”

  講述的是春秋時期的故事,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還要兇惡暴虐。

  春秋時期,朝廷政令殘酷,苛捐雜稅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極其貧困,有些人舉家逃離,到深山老林去住。山裏有虎,老百姓外出打獵時面臨被虎吃掉的危險,即使這樣他們也不願意回去,他們寧可生活在猛虎威脅的環境中,也不願生活在暴政的統治下。

  魏晉隋朝

  驅邪 成消災避害符號

  到了魏晉隋朝時期, 虎文化對古人的影響表現在古人對虎的觀察與利用和大量辟邪消災的符號行為方面。因為虎繼熊之後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百獸之王,具有威風八面的驅邪禳解作用。

  關於這一觀念,也有一種叫“虎威”的民間神話信仰,認為虎身上一種骨頭,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

  另如古代王宮的路寢門稱為“虎門”,出兵打仗時的軍旗要畫上虎形。

  葉舒憲介紹,這個時期,中國有關虎的文化從官府壟斷的情況下解放出來,開始向民間下移和普及。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