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浙江線上、人民網、東方網晚19時直播月山春晚

時間:2010-02-09 17:29   來源:浙江線上

浙江電信1(南方用戶觀看)
浙江電信2
浙江聯通(北方用戶觀看)

  一個有著近千年曆史的浙南古村,一台舉辦了30年的純正“山寨”春晚,一場全村人都自編自導自演的文化狂歡。自1980年以來,月山村每年都要辦一次春節晚會。每到年末,這臺晚會就會成為村民的一件集體文化事件。

  小小的月山村,怎麼會有如此的創意,辦起了“春晚”?是什麼原因一辦就是30年,而且還經久不衰,越來越受群眾喜愛?

相關專題:浙南古村的第30次新年狂歡

約1985年聯歡 朗頌.jpg

約1985年聯歡 朗頌

 小品.jpg

07年新春正月初一 小品

8.jpg

00002.jpg

07年新春正月初一 月山春晚即將開幕.jpg

孩子都是向糖花.jpg

  浙江線上訊 記者汪維諾報道 一個有著近千年曆史的浙南古村,一台舉辦了30年的純正“山寨”春晚,一場全村人都自編自導自演的文化狂歡。自1980年以來,月山村每年都要辦一次春節晚會。每到年末,這臺晚會就會成為村民的一件集體文化事件。

  “咚咚嗆……咚咚嗆……”每年春節,當春晚的鑼鼓一敲響,月山村幾乎所有的村民都涌向了村裏的大禮堂。竹子、松樹、斗笠、燈籠裝飾成的舞臺上開始了村民們自編自演的演出:越劇、拉二胡、相聲、雙簧、舞蹈、詩歌朗誦等等各種各樣的表演出現在舞臺上,臺上臺下匯聚的歡樂氣氛帶來了過春節的味道。

  難以置信,簡陋的舞臺、村民們的自編自演,臺下不到40張的坐凳,竟吸引了全村500多人前來看演出。看,老人們抱著自家的小暖爐早地坐到了前排,婦女們也抱著孩子來了,甚至還有拿著碗筷喂著晚飯的。孩子們最積極,從家裏搬來凳子早就佔據了“有利地形”。一條1米長地靠背凳子竟被十幾個孩子包圍著,一點空間都沒剩下。 

  舞臺的右前方用一根紅繩子拉出的一個空間是演員的後臺,上臺表演的演員們都儘量找來相似的衣服來統一服裝,8個小姑娘表演《竹筒聲聲》是惟一一個穿著統一表演服的節目,可她們腳上的襪子確是五顏六色的。但不可否認,按照正常的演出品質評價,整個演出確實有著無數的不足。但誰都會説這樣的晚會好看,衣服可以不統一,節拍也可以不準,但表演時候的笑臉和認真勁一定不能少。更難得的是,臺下僅有的40多張凳子都是讓村裏的老人坐著,年輕人一律圍站著著迷地看著,在這裡沒有倒彩,只有喝彩,只有笑聲。在這個不時地灌進冷風簡陋的禮堂中,臺上臺下合起來擰成了一股非常熱騰騰的暖氣,他們是冬天裏的一把火,烘得人心裏暖洋洋。

  就是這麼原生態的晚會,一直走過了近30年的歷史,從當年操場上幾個年輕人相約、相聚在一起吹拉彈唱,到今天全村人共同參與的有模有樣的綜藝晚會,月山春晚迎來喜人的變化。中老年人也走上了舞臺,搬來籮筐,戴上蓑笠,披上蓑衣,連家中的老母雞也成了舞臺上受歡迎的角色。

  小小的月山村,怎麼會有如此的創意,辦起了“春晚”?是什麼原因一辦就是30年,而且還經久不衰,越來越受群眾喜愛?月山村本是一個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古老村落。據史料記載:月山村建村至今1004年,奠基以來,文德武功,代有顯人,名列仕籍者多達200余人。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為舉辦“月山春晚”這樣的文娛活動奠定了基礎,再加上月山人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對文藝的熱愛,每年舉辦春晚也就成了自然。

  月山村前任黨支部書記吳德華介紹説:“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外出見過世面的月山人回家過年,搞了些節目自娛自樂,當時深受村民喜愛。月山村人文底蘊深厚,村民覺得文化生活不可或缺,這樣的方式不錯,於是鄉中心小學的老師、政府工作人員等每年輪番組織‘春晚’。近幾年,在校大學生接過了接力棒,這些大學生自發成立了名為“月山芽兒”的團隊,負責每年的春晚籌備。要是這批大學生畢業了,就由下一批在校大學生唱主角。我們村今年有三四十名在校大學生,根本不用愁沒有組織者”。

  月山村的“春晚”,不僅僅是幾個組織者的“春晚”,更是全村人的“春晚”。“春晚”的組織者是本村的在校大學生,“春晚”的演員當然也是本村的村民,年齡最小的還在讀幼兒園,年紀最大的有80多歲。無論是誰,無論演出水準如何,只要願意,誰都可以上臺秀一把。一台將近兩個小時的晚會,凝聚了全村人的心血和智慧。

  年年辦“春晚”,年年“春晚”新意濃。《人民日報》、《新聞聯播》、《錢江晚報》等中央和省級媒體都曾對月山春晚進行過相關的報道,今年月山春晚更是有了新的網路元素,浙江線上、人民網、東方網、麗水網9日19時對今年的月山春晚進行現場攝製,並同步網上首播。讓大多數不能去現場的網友也能體味這個中國年裏的浙江味。

如龍橋.jpg

新聞背景:

  浙閩一帶,山地溪澗中的一座座造型多樣、堅固耐用的廊橋,集中國廊橋藝術之大成。月山村有“二里十橋”之説,現存古廊橋五座,各型廊橋在一個山村分佈之密集,在當地乃至全國甚所罕見。其中國寶“如龍橋”為全國各式廊橋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步蟾橋”姿態莊嚴,“來鳳橋”飽經滄桑,“白雲橋”小橋流水,“稈谷橋”堅固實用,在月山村所在的舉水鄉屬境內,造型不一的廊橋更分佈多處。

  月山村古稱金鄉、舉溪、逢源鎮、舉水市,建村歷史悠久。其村地處龍脊山的脊前,面對銀屏峰,南北走向,地勢不易積洪,地質不易滑坡,南北村外各有寬闊谷地,絲環入扣中國傳統的“風水”之學。月山村沿舉溪佈局,村形宛如上環月,而村後竹山亦形如下環月,“人與大自然,合成一個圓”,頗合道家太極之風。大部分村民為吳姓,是慶元吳姓的重要一宗,“吳文簡祠”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清初年間,通過抗清戰爭失敗後返鄉的鄉紳吳懋修(舉水人稱“八老爺”)的首議和安排,月山村規劃鄉土名勝“月山八景”,制定村規民約使歷代鄉民謹記遵守,歷數百年來,月山村民風純樸,人好修文,留下了相當多的鄉土文明遺跡。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