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07年兩岸春節包機
字號:
臥龍基本情況介紹

  時間:2006-12-08 15:22    來源:     
 
 

臥龍秋景

  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創建於1963年,當時面積2萬公頃,1975年,面積擴大到20萬公頃,是我國建立最早、棲息地面積最大、以保護大熊貓及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是2006年7月世界遺産大會批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的“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四川大熊貓棲息地最重要的核心保護區。保護區198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下轄一鄉一鎮,現有農民4500多人。保護區直屬國家林業局,特區隸屬四川省政府,部、省均委託四川省林業廳代管。特區與保護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的管理體制。

  保護區位於四川盆地西緣,邛崍山脈東南坡,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岷江上游汶川縣映秀鎮西側,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過度的高山深谷地帶,東西長52公里,南北寬62公里,東與汶川縣映秀鎮連接,西與寶興、小金縣接壤,南與大邑、蘆山兩縣毗鄰,北與理縣及汶川縣草坡鄉為鄰。

  臥龍自然保護區地質構造屬龍門山脈褶斷帶的中南段,地貌為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急劇遞增,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而東部的木江坪海拔僅1150米,相對高差達5000多米,區內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的高峰就有101座。

  臥龍的氣候,由於北、西、南三面環山,阻止了冬季南下的寒流,夏季濕潤的東南季風從東部進入而停留,帶來了豐富的降水。冬春季節時常降雪,夏季涼爽多雨。

  臥龍自然保護區內4500多老百姓僅僅居住在約佔保護區面積1%的皮條河兩岸,居民的生産生活對森林和植被的破壞不大,使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區內森林覆蓋率超過57%,植被覆蓋率超過了98%。被譽為“寶貴的生物廣譜基因庫”和“天然動植物園”。

  由於臥龍自然保護區地形的屏障,古冰川作用的規模和強度與鄰區比較相對較弱,在海拔3500m以下受冰川影響較小,因此成了動植物的“避難所”。又由於地處橫斷山脈北部,是南北生物的“交換走廊”。加上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給種類繁多的生物的繁衍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本區植被類型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保存了不少古老孓遺物種和特有物種。已發現植物4000多種, 昆蟲1700多種,脊椎動物450余種,其中獸類109種,鳥類283種。從垂直地帶上看,隨著海拔升高,水熱條件的差異呈現出明顯的山地自然垂直帶譜。在水準距不到50公里的範圍內,可以看到幾個不同氣候帶的植被類型,正所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中針葉林67040.3公頃,針闊混交林10198.8公頃,闊葉林11402.8公頃,灌木林29965.4公頃,疏林425公頃。根據河流分佈情況,大致可以把臥龍劃分為西河、正河、皮條河和中河四大片區。

  西河片區雨量充沛,空氣清新,重峰疊巒,飛瀑遍佈,古樹參天,青竹遍野,萬畝珙桐林和著名的水青樹、連香樹等寒溫帶珍稀植物大量分佈,原始的常綠闊葉林帶、常綠落闊混交林帶和針闊混交林帶層次分明。可以説峰石瀑林兼勝,奇險秀幽具佳,是名副其實的“天然大氧吧”。這裡遍佈扭角羚、水鹿、斑羚、毛冠鹿、鬣羚的足跡和糞便,金絲猴、藏酋猴的糞便和尿液也混雜其中。在聲如獅吼、似玉龍出遊、氣勢恢宏的高山飛瀑間,常年雨燕穿梭,有的如仙女散花,有的似飛花碎玉,還有的煙雨妖嬈。春夏之交兩三百頭扭角羚一起活動的壯觀場面不時可見,被譽為珍稀野生動物的“世外桃園”。

  正河片區大量分佈著粗獷奔放的高山流石灘、清新艷麗的高山草甸、清純如玉的高山湖泊和古樸的原始森林。海拔4300米以上終年積雪。高山流石灘的主要植被為紅景天、雪靈芝等高山植物。高山草甸色彩斑斕,各種高山花卉爭奇鬥艷。高山湖泊四週峭壁高聳,湖面隨光照角度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姿色,變化萬端。大量原始森林分佈區則松蘿密布,隨時可見刀劈斧削、指天拔地、高峻挺拔、英武粗獷、氣象萬千的山壁。 這裡是高山動物的聚集中心,野生動物的避難所。在海拔3800米以上,200隻左右一群的岩羊不經意就會映入你的眼簾,更是金絲猴、扭角羚等珍稀動物的密集分佈區。

  皮條河片區是當地4500多少數民族群眾賴以生存之地,曾經也是森工企業的主要生産地。在臥龍建立保護區,搬遷森工局後,森林植被得到了恢復。特別是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竹)工程以來,臥龍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協議保護模式,激發了群眾參與保護的積極性,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得到了快速恢復。整個皮條河流域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灌木林帶、人工林帶和原始森林相互交錯,懸崖峭壁、山澗飛瀑、淙淙溪流、參天綠樹、鳥語花香,構成一副和諧美麗的畫卷。這裡依然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各種動物的活動痕跡、採食痕跡遍佈林間,人與野生動物友好相處。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貓野外觀測站和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都在這一區域。

  中河片區山靈水秀,奇峰異瀑,原始的常綠闊葉林帶和針闊混交林帶覆蓋了整個片區,也是扭角羚、水鹿、斑羚、毛冠鹿、藏酋猴等珍稀動物的原始棲息地。

  大熊貓及其棲息地本身是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産,在臥龍自然保護區有良好的分佈。臥龍自然保護區是保護大熊貓及其生物多樣性遺産的關鍵地區,是中國自然保護事業的一面旗幟,在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世界自然遺産“臥龍?四姑娘山?夾金山脈”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最重要的大熊貓保護區。

  臥龍自然保護區分佈有大面積的大熊貓主食竹,區內的環境、水熱等氣候條件完全適應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需要,為邛崍山系大熊貓的主要分佈區之一,是大熊貓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也是保存完整的大熊貓重要原始棲息地,被譽為“熊貓之鄉”、“大熊貓王國”。

  由於臥龍自然保護區地形複雜,氣候溫暖濕潤,適宜竹類生長,所以在海拔3600米以下均有竹林分佈。包括可供大熊貓食用的柺棍竹、冷箭竹、白夾竹、油竹、短錐玉山竹、華西箭竹和美竹等七個竹種,為大熊貓生存繁衍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大熊貓野生種群為中國獨有,目前,在邛崍山系、岷山山系和秦嶺山系較好的保存了大熊貓及其棲息地,而臥龍自然保護區正位於邛崍山系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核心地帶,是中國大熊貓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至少分佈有野生大熊貓143隻,約佔野生種群的10%左右,在正河、中河、西河和皮條河流域均可以找到大量的大熊貓巢穴、糞便和食跡,是野生大熊貓數量分佈最多的保護區。

  臥龍與其他保護區最為明顯的區別就是,為了搶救野生病餓大熊貓,開展保護大熊貓科學研究,1980年,受WWF的資助,國家林業局在臥龍保護區大熊貓棲息地範圍內的核桃坪建立了以圈養繁殖大熊貓為主的專業科研機構——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科研水準最高,圈養繁殖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大熊貓基地。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進行圈養大熊貓研究的最終目的,是使大多數圈養的大熊貓和其後代返回野外,以壯大瀕臨滅絕的大熊貓野生種群,使大熊貓永遠繁衍下去。
與其他大熊貓保護區相比,臥龍保護區內的大熊貓棲息地面積最大,建立時間最早,保護管理水準最高,大熊貓數量最多,大熊貓科研水準最高,保存了最原始的大熊貓棲息地,還有全世界最大的大熊貓人工圈養繁殖基地。走進臥龍,你可以很輕鬆地見到憨態可掬、活潑可愛的大熊貓,體味最原始的大熊貓棲息地環境。

  由於區內珍稀動植物種群數量眾多,臥龍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保存大熊貓及其生物多樣性遺産的關鍵地區,是《中國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管理計劃》與《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項目的重點實驗區,還是金絲猴、牛羚、珙桐、連香樹、水清樹等80余種中國國家級珍稀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原生地。面對日益破碎化、島嶼化的大熊貓棲息地,在2006年第30屆世界遺産大會上,將臥龍及與之相嶺的邛崍山系的大熊貓棲息地整體列為世界自然遺産加以保護,為確保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來源:台灣網)

                                                                                                                                編輯:曉亮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