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地區清明節習俗探究

時間:2009-06-18 17:15   來源:黃河網

  “寒食春過半,花秾鳥復嬌。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鬥敵雞殊勝,爭球馬絕調。晴空數雲點,香樹百風搖。改木迎新燧,封田表舊燒。皇情愛嘉節,傳曲與簫韶。”從唐代詩人張説描寫清明節習俗的這首詩中可領略到古人清明節活動的非凡場面。在近代和現代社會裏,清明節依然是我國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自2008年開始,國務院將清明節列入了法定假日,給人們清明節活動提供了必要的時間保障。

 

  清明祭祖唐時開始盛行

  清明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由來已久。據史料考證,魏晉以前,清明只是單純的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作為節日形成于唐代,其起源是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關於寒食的起源,民間有一種廣泛的傳説。相傳,春秋時,晉國介之推輔佐晉公子重耳流亡,顛沛流離中,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饑。後來,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介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晉文公焚山以求之,介之推固不出山,後抱樹被焚而死。晉文公甚為後悔,下令在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據記錄,介之推之事的《左傳》記載:“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隧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周禮秋官.司煊氏),並無禁火冷食之説。況且,《周禮》中早有“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桓譚.新論卷11.離事)的禁火記載。禁火是周朝的舊制,與春秋時期晉國的介之推並無關係。

  兩漢之時桓譚的《新論》載:“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之推故也”(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周舉傳),這是關於寒食節附會介之推之事的最早記載。《後漢書》中載:“太原一部舊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宋代高承撰.事物紀原歲時風俗部.寒食)。由此可知,禁火冷食之俗古已有之,並非起于介之推之事。至於禁火的原因,則有兩種説法,一説起于古人對星象和巫術的迷信,一説源於古人鑽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然而,不管禁火冷食起于何時,源於何因,當寒食節附會上介之推之事後,便增添了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成為人們崇信和敬仰清廉謙恭道德精神的載體,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追憫昔賢、抒發情感的熱點題材。

  悠悠黃河造就了黃河三角洲這世界上最年輕的廣袤的土地,自明初以來的六百多年間,黃河三角洲先後有三次大的移民遷入高潮。第一次是明洪武、永樂年間來自山西洪洞與河北棗強的移民;第二次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來自魯西南的移民;第三次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分別來自魯西和我國各油田的移民。目前,黃河三角洲腹地的濱州市有360多萬人口,東營市有180多萬人口,大都是移民的後代及其後來遷入的移民。各地民俗直接帶入,加之經歷了融合、演變和發展,形成了底蘊豐厚,色彩多異的民俗和黃河三角洲移民文化。清明時節,春風送暖,萬物復蘇,鶯歌燕舞,原野披綠。相沿千餘年的祭祖(燒紙錢、供祭品、添墳土、壓墳頭紙)、踏青、插青、盪鞦千、吃雞蛋(老人吃荷包蛋)、放風箏等清明節習俗依然盛行于黃河三角洲各地。除以上習俗外,各地清明節習俗也略有不同。

  在利津、沾化一帶,清明節祭奠先人(稱上墳)時,男性跪拜焚紙錁、奠供品,女性多號啕大哭一陣(用後的供品專給嬰幼兒吃,據説吃了長命百歲)。利津南部和濱城區一帶,家家門楣則插柳條或松枝,早年人工推磨時,還將柳枝或松枝插入磨眼,以示春臨,期盼五穀豐登。惠民、無棣、陽信、鄒平一帶家家吃春餅(用青菜或野菜摻麵粉攤成的鹹食),閒人逸士戴柳帽,幼童始吹柳哨等習俗。

  博興、廣繞一帶的清明節習俗最為豐富。民間把清明節的前一天叫大寒食,清明這天叫小寒食。少女們則三五人一簇或七八人一夥會聚一家,夜間做“巧巧飯”,各自帶小米,集中做成米飯,夜不張燈,由主持者將事先用高粱桿蔑、蘆葦蔑或木板編成製成的剪刀、紡車、筆硯、夠爪子形狀的小物品放在每碗飯中,每人摸一碗,吃著剪刀、紡車以為勤儉靈巧,吃著筆硯以為有文采將來能從文,吃著狗爪子以為笨拙。鬧騰一夜後,淩晨早早一起去野外踏青。後來,此俗在黃河三角洲某些地方還擴延至男孩子中間,且多以水餃代替米飯,並由組織者在碗底貼上書有“工人”、“幹部”、“農民”、“教師”等字的紙條,端著哪碗則以為將來。飯菜大都由孩子們自己完成,不讓成年人參與,不在品質,重在熱鬧。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清明節黃河三角洲各地孩童們還熱衷於碰熟雞蛋(也叫鬥雞子)。小夥伴們湊到一塊相互碰雞蛋,蛋殼破者為負,不以樂乎。據年長者介紹, 寒食、清明節鬥雞子(卵)之習俗,是源於古時多日的禁火寒食,因為煮熟的雞蛋是度過多日寒食的理想食品,且熟雞蛋食前需磕破剝皮,便引起孩童們碰撞雞蛋的興趣。此俗由來已久,由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生活普遍困難所致,孩童們鬥雞子的習俗一度失傳,後來才逐漸得以恢復和光大。

  黃河三角洲地區的清明節習俗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主要是由於歷史上移民的遷入,直接將各地的風俗帶入本地的緣故。隨著人們觀念的不斷改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清明節習俗將會不斷增添健康的內容和絢麗的色彩,並將對文明社會、和諧社會的構建産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