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知名學者李瞻在濟南演講為學之道與創業之道

時間:2009-06-22 16:13   來源:華夏經緯網

臺灣知名學者李瞻在濟南演講為學之道與創業之道

  華夏經緯網6月22日訊 近日,臺灣知名學者李瞻教授再次回到山東交流訪問,並第二次登上由山東省圖書館和齊魯晚報聯合主辦的“大眾講壇”。

  李瞻,山東壽光人。1925年8月8日出生,1949年到臺灣。原臺灣政治大學新聞所所長。曾任臺灣“教育部”、“新聞局”顧問,臺灣中正文化中心評議委員、“文建會”委員,金鐘獎、金馬獎與金鼎獎評審委員,“中華學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吉星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著有《世界新聞史》、《比較新聞學》等幾十部專著。曾獲臺灣“教育部”文科學術獎金和金質學術獎章、曾虛白學術基金會新聞學術著作獎、中山學術文化獎。1982年首創亞洲第一所新聞學博士班。曾負責起草臺灣第一部《廣播電視法》、《報業與電視道德規範》等新聞傳媒業法律。倣照普利策新聞獎,擬定臺灣“新聞報道獎”等三種獎勵辦法。1982年向臺灣當局建議開放回大陸探親,舉行兩岸政治談判,以示追求和平之決心,後被當局逐步採納實行。1997年獲美國傳記文學研究院國際傳播學術成就金牌獎;1998年名列世界名人錄;1999年名列英國康橋 IBC 國際名人大辭典;2000年名列英國康橋IBC20世紀世界 2000傑出知識分子名人錄。

  2008年4月,李瞻教授曾帶著自己編輯的《山東人在臺灣》叢書,作客“大眾講壇”時(http://www.am765.com/jl/jlzt/jldt/200805/t20080503_351298.htm),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之後,他又應山東最高學府——山東大學之邀,再次來到故土,與學子們分享自己的為學之道和人生經驗。“大眾講壇”也借著這個機會,引來了我們的老朋友。由於客觀條件所限,由山東省圖書館和本報聯合主辦的“大眾講壇”沉寂了一段時間,如今又在裝飾一新的圖書館報告廳正式開壇了。一直以來,“大眾講壇”秉承公益性、服務大眾的意識,邀請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來到這個被大家譽為“市民課堂”的地方傳道、授業、解惑,與普通市民進行學術交流、分享人生心得。“大眾講壇”不僅吸引了濟南的市民、而且連一些周邊城市的市民也將“到省圖聽講座去”當成了週末的一項有意義、有收穫的活動。如今“大眾講壇”再次開壇,我們真誠地期待更多的專家學者來到這個講臺,熱情地歡迎更多的讀者朋友關注和光顧這個講臺。李瞻教授此次演講內容如下。

  為學之道

  現代學術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方法。

  以歷史的資料作為研究的方法

  我們中國儒家幾千年的學術,有今天這種成就,我想大家都有它的研究方法。我覺得儒家的研究方法,就是孔子和曾子常常討論的,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因為不管是數量研究法,或者品質研究法,博學是非常重要的。假設我們研究教育學,凡是有關中國教育的著作、世界教育的著作,我們都應該做深入研究,然後才能夠做一個健全的判斷,所以説博學非常重要。假設只聽一家之言,你的判斷一定是有問題的。另外,博學一定會發生許多問題,所以一定要慎思、要審問,你的研究有問題,你要和老師、朋友討論。討論以後,還要審慎地思考。博學的各種學説,到底哪一個是比較正確的,這個都應該要有個判斷。最後有個篤行,能身體力行。我想這是我們儒家幾千年的研究方法,中國有今天五千年的文化,主要是靠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尤其孔老夫子討論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告訴我們研究人員,你只是學而不思考,等於沒有學。只是思而不學則殆,你根本不讀書、不研究,只是天天思考,這個思考是沒有用的。儒家雖然當時沒有研究方法,但是剛才我們講的儒家的研究方法,現在看起來是非常科學的。
  
  比較研究法
  
  我們研究教育學,一定要將中國的教育思想,能夠充分地了解。同時應該將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世界著名的國家,他們的教育思想也應該做一個比較,因為比較以後,你才能夠了解,哪一個是比較適合於我們自己本國的教育文化。所以一定要用比較研究法,才可以了解全面。
  
  20世紀有數量分析法
  
  數量分析法有兩種:一個是選樣調查;另外一個是內容分析。假設我們研究英國的政策,假設我們講它BBC 節目的內容,或者是倫敦《泰晤士報》的內容,你能夠做一個內容分析,你就曉得英國的政局、外交、教育,它的基本的政策是什麼。像美國、日本也是一樣,假設你將日本NHK的節目,或者《朝日新聞》的節目,或者《讀賣新聞》的內容,你能夠做內容分析,你可以了解日本的內政、日本的外交政策,日本對聯合國的政策是什麼。

  質的研究法
  
  質的研究方法,有許多深度訪問法。比如我們要解決現在經濟風暴的問題,我們就訪問對經濟了解最權威的學者,對他的訪問,然後有個綜合的研究比較,如何找出解決辦法。因為經濟風暴對世界各國都是一個挑戰,如果要解決這個東西,一定是集合專家的智慧來做出反應。假設我們的反應是正確的,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渡過這個難關。假設我們的反應是封閉的、或者不是很聰明的,那我們經濟會繼續衰敗。

  比如像鴉片戰爭以後,我們中國就面臨帝國主義的侵略,這是對中國的一個challenge挑戰,我們應該如何反應,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當時我們滿清政府的反應,是非常愚昧、不恰當的。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反應,所以我們遭到了嚴重的失敗。同時在鴉片戰爭以後,日本也是受到帝國主義侵略,但是日本的反應,就和我們中國完全不同。日本的反應是1868年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當時和我們中國的反應,第一步都是派出留學生,中國派出的是嚴復、容閎,還有他們帶著一百多小留學生到耶魯。當時這些人都是第一流的,日本派出的是伊藤博文,還有很多人。伊藤博文也是到英國留學,回來以後就做日本駐中國的大使、以後做韓國的總督、以後做日本的首相。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日本的挑戰,日本的反應是比我們中國好,所以日本成為亞洲的強國之一。

  質的研究方法最主要的還是靠我們的頭腦。有智慧的人要思考這個挑戰我們應該如何的反應。英國有個很有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他 1934年到 1939年,寫了十二大本對世界歷史的研究。假設你讀了湯因比這十二本對世界歷史的研究,你會對所有過去的問題瞭如指掌,對於未來的問題,你會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因為任何的國家、社會,甚至我們的家庭、個人都是一樣的,一直遇到許多不同的挑戰。我們如何來反應挑戰,是靠智慧、靠深度的訪問、或者成立什麼委員會。現在教育的問題,世界各國、許多基金會、許多學術團體,都不斷地舉行會議,來共同集合學者、專家的意見解決這些問題。

  我寫了一個比較新聞學,你看看英國BBC 的節目,看看德國ARD 的節目,看看法國的電視節目,看看日本NHK 的節目,看看美國PPS 的節目,然後再看看我們的節目,你就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因為青少年的犯罪,還有社會離婚率、吸毒的問題,都和這個東西有關。美國的常春藤著名大學組織了很多的委員會,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大概花了 3600萬美金,邀請了一千多世界各國新聞傳播的專家,在世界24 個大都市討論了三年,就是討論新聞媒介、報紙,尤其是電視,因為電視對3歲到6歲的兒童影響是最大的。因為從前的兒童一生下來以後,是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然後再接受學校的教育。現在的兒童生下來以後,他1 歲就會唱廣告的歌,3 歲他就接受暴力的漫畫。在美國的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他們都寫了很多的書,就是研究電視對3歲到6歲兒童的影響。因為一個人的個性、一生的價值觀,大概就是在3歲到6歲已經決定了。但是3歲到6歲都是接受暴力漫畫。你看電視的節目,像肥皂劇,連續劇,30集或者 40 集、60 集,要知道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他們研究電視劇就是鴉片煙,你看了這個節目以後,明天一定看,後天一定看,你不會斷的,像吸鴉片一樣。英國的電視節目大多沒有廣告,英國它只有兩個電視公司:一個是BBC、一個是ITA;但是這兩個公司都是英國的國會創辦的。BBC 有五個網,有新聞網、娛樂網、文化網、教育網、體育網,另外還有個獨立的音樂網,都沒有一秒鐘的廣告。《紐約時報》曾經四整版要描述英國的廣播電視制度,英國的節目在世界是最好的,在《紐約時報》第一版連續刊登了四天。他們認為美國的商業電視這樣做下去以後,將來總有一天要亡國的。當時覺得好像不可能的事,但是現在看看,早在20年以前,就看到美國已經衰敗了。
  
  創業之道

  要講創業之道,我本人並沒有創業,但是我個人因為在政大(臺灣政治大學)也服務了40年,現在我們碩士班、博士班畢業的同學,也有800多人。可以看到這800多青年,他們入學,他們在學校裏學習,然後就業,還有現在的成就。他們畢業20年或者畢業30年、40 年,他們都會回到學校,報告他們離開學校以後,他們從事各種工作,對人生、對家庭、對事業的經驗,大家互相交流,從這裡我可以了解到一些情況。去年我編《山東人在臺灣》,大概接觸了山東人在臺灣奮鬥成功的有 4000 多鄉親,另外我親自訪問了200多在臺灣奮鬥成功的鄉親。

  我接觸這麼多畢業的研究生,他們都是博士班、碩士班的,他們做了臺灣最大的報紙,像《中央日報》、《新生報》,還有電視公司、電臺視的總經理,比如華視的總經理,中視的總經理,還有《中國時報》,《聯合報》八個報紙中七個報紙的社長、總編輯,都是我們所裏畢業的。還有臺灣80% 的新聞傳播教育者,也都是我們所裏畢業的。還有在香港的,像中文大學、城市大學,還有新加坡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人文社會科學院的院長,都是我們所裏畢業的。我簡單地歸納一下,得出結論,我覺得為學、創業是人生的大事,均應該確立一個目標,要持之以恒,始能有成。

  所謂創業之道的基本守則就是:

  1.勤勞節儉。勤能補拙,儉以奉廉,勤儉自持可立不敗之地。
  2.誠實負責。林肯説:“誠實是最好的政策,你可以騙人于一時,不能騙人永久;你可以騙一個人,不能騙所有人。”負責是創業最寶貴的資産,它可協助創造機會,給人信心,許多重要機會,都是留給負責的人。
  3.重視信用,一諾千金。
  4.遵守道德,感恩主義,樂於助人,回饋社會。
  5.確定目標,艱苦奮鬥。
  6.生活規律,重視健康。

  創業還要對從事行業,要有充分了解,豐富經驗,並有濃厚興趣;對從事行業未來發展,要有敏銳觀察與精確判斷;對從事行業要不斷研究,永續發展,百尺竿頭;遇到挫敗,應虛心檢討,找出原因,改進缺失,堅韌圖成。

  以上所述,雖然是多為老生常談,但是據個人的觀察經驗,凡是遵守上述原則的人,從未見一個人失敗,假設沒有能遵守上述的原則,我也沒看到一個人成功。我個人在政大和800多畢業的同學接觸,差不多每年都有同學回來,大家互相交換意見,我個人得到這一點點的體驗,向大家作一個報告。(文字整理 楊曉珍)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