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濰坊風箏網】關於風箏的一些歷史典故

時間:2010-04-15 15:40   來源:濰坊風箏網

  風箏問世後,便與軍事結緣,留下許多利用風箏進行測距、傳訊、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西元前202年,劉邦集中韓信、彭越、英布等40萬大軍,把項羽圍困在現在的靈璧縣。這時項羽兵力已不過10萬,糧食也快吃完了。韓信為了瓦解項羽的軍心,用牛皮做了一個風箏,上面綁有竹笛,乘夜風吹到楚營上空,下置善笛之炊思鄉之曲,又命圍攻漢軍,高唱楚歌,齊聲悲怨,動搖了楚軍軍心。項羽大驚,以為劉邦全部佔領了楚地,自己已窮途末路,只好醉酒軍營,慷慨悲歌,同虞姬訣別,他的8000子弟兵,盡皆散去,不戰而潰,留下“四面楚歌”的歷史典故。
    

  西元前200年,韓信與陳豨和謀反漢,想挖地道至未央宮。為了測量至未央宮的距離,韓信派人做了一隻風箏。這只風箏使用絲綢做面的板子式風箏,其形象一隻蝴蝶,樣子雖不好看,但飛得很穩,順風起飛時,一邊放線一邊計量線長,當風箏飛到未央宮上空時,距離也就測出來了。
    

  中國南北朝時期,就有風箏用於通訊和越險的故事。據宋朝高承《事物原記》載,太清三年(西元549年)梁武帝蕭衍曾被敵將侯景圍困在臺城,糧草斷絕,形勢危急。城外雖有援軍,但城池受困,無法聯繫,手下將軍羊侃獻計,把救駕密詔,藏于風箏中,順著風箏力放到城外,搬取救兵。當即有臺資肖綱在太極殿前,把風箏放出。可惜風箏放出,就被侯景發覺。以為有人搞巫術。命部下亂箭射下。救駕密詔落于後手,羊侃和武帝遠遠望見,束手無策。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