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濰坊風箏網】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時間:2010-04-15 15:36   來源:濰坊風箏網

  古今風箏一線牽
  

  我國是風箏的故鄉,春秋時代魯班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應該是風箏的前身。風箏的名稱甚多:如木鳶、風鳶、紙鳶、風鷂、鷂子、紙鷂、紙鴟、紙鴉等。《古今事物考》考證:漢高祖劉邦三年,韓信制篾紮緊,糊帛引線,乘風升空,發明瞭風鳶,用它的線長估測未央宮的方位以鑿地道攻入。又讓風鳶載人飛到被困垓下的楚營上空,以楚歌渙散軍心,給世留下“四面楚歌”的心理戰傳話。若此,2000多年前的古都西安當是風箏的發源地。東漢蔡倫發明瞭紙,故改為用紙製作風箏,才有了“紙鳶”、“紙鷂”、“紙鴟”等別稱。唐以前的風箏因形制較大,其放飛原理不為一般人所知,因此未作玩具之用。五代時的李鄴,曾在宮中放紙鳶為戲,又別出心裁地在鳶的頭部安裝竹弦,風吹竹弦,發出如彈拔古箏般的聲音,於是便得“風箏”之名。

  北宋徽宗宣和年間,由於趙佶對風箏發生了興趣,故大臣白成遂將風箏的形制縮小數倍,並扎製成龍形風箏,還繪以龍紋。趙佶喜之不盡,遂命大臣編撰了《宣和風箏譜》。南宋時,京城臨安盛行“鬥風箏”等許多有趣的遊戲。

  明清兩代,是風箏發展的顛峰時期。如果説明代風箏的題材僅局限于龍、鷹等鳥獸類圖案,那麼從明代開始風箏的形象便逐漸豐富多彩了。有人形的,也有沙燕形的,還有蝴蝶、螃蟹、蜈蚣、魚、蜻蜓形的。其中尤以飛上天空能左右、上下、撲騰的雙蝶風箏,飛上天后能夠昂首挺胸的蜈蚣風箏,能在天上盤旋飛翔的雄鷹風箏,能在天上左右來回游動的龍形風箏等,頗受放飛者和觀賞者的歡迎。清代風箏數量很多,花色多樣,極具特色,而且盛及300多年,正如《北京竹枝詞》所雲:“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係竹竿。”

  千姿百態迷人眼

  近現代以來,風箏的扎制技術、放飛技巧有較大發展,其品種極為豐富,有鳥類、蟲類、水族、人形、文字、器形、幾何圖形風箏之題材,有硬膀、軟膀、拍子、長串、桶形、排子風箏之構造,有玩具、觀賞、特技、實用風箏之功能。所謂玩餐風箏,是指造價低廉、簡單結構的風箏,其在我國風箏中花色甚多,變化極為豐富,遍及全國各地。所謂觀賞風箏,是指注重裝飾工藝,有精美的造型、考究的裝飾圖案,較高的藝術價值,不僅可以放飛,還可作為室內陳設品用來裝飾點綴生活環境。所謂特技風箏,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風箏。所謂實用風箏,是指用來專門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務而設計製造的風箏,其多用於軍事、通訊、測量、宣傳等諸多方面。

  風箏的主要裝飾手法是手繪,或先畫後糊,或先糊後畫,其圖案與傳統工筆重彩畫的表現方法大致相同,以線描勾勒為主要手段,然後填染彩色。一隻精美的風箏,不啻一件精美的工藝品。6世紀前後,風箏開始傳入日本、東南亞一帶,後來又傳到歐美,如今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娛樂活動。近年來,我國山東濰坊每年春季都舉辦盛大的風箏會,已形成一個節俗,世界各國友人攜帶千姿百態的風箏競相參加,以比試他們製作風箏的藝術和高超的放飛技巧。

  特色風箏巧爭春

  如今好看又好玩的風箏有北京風箏、天津風箏、濰坊風箏、江西風箏、江蘇風箏和四川風箏六大體系,它們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北京風箏:又稱宮廷風箏,被譽為我國風箏中的“絕品之最”。其原為專供朝廷命臣、達官貴人遣興的玩物,藝人通常按要求製作,精細華貴,結構精巧,不惜工本,造型與裝飾均較侈糜和繁縟。北京風箏以扎制燕子箏馳名,燕子箏有肥型、瘦型、雛燕和比翼燕之分,因其體型的差異,呈現出或壯碩或俏麗或稚氣或連體等不同神態。其多為單層,代表作品為米字沙燕、筒式宮燈風箏等,比較知名的技藝流派有三個:即以造型粗放,色彩鮮明濃麗,裝飾意味濃郁,並以黑沙燕而聞名的金忠福;以選材講究,骨架堅固平整,畫工精緻,別具一格,並以“風箏哈”而著稱的哈國梁和以造型規整,設色雅麗,圖案活潑,精緻細膩,並以“瘦沙燕”而稱道的馬晉本。

  天津風箏:又稱津門風箏,其大多為組裝型,可以拆裝折疊。色彩鮮艷,對比強烈,形體和紋路皆呈現楊柳青年畫中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化,頗具民間藝術特色。天津風箏尤以“長青齋”扎彩鋪魏元泰所扎制的“弦上飛”、“送飯兒”、“蒲子”、“天女散花”等最為有名。其作品清新、明快、絢麗,特別是代表作品“鑼鼓燕”風箏,極適於放到幾十米高處,襯以藍天白雲,仰望效果極佳,故1915年“鑼鼓燕”風箏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銀質獎章,贏得了“風箏魏”美稱。

  濰坊風箏:相傳先秦時,墨翟曾居魯山(今山東濰坊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依此為據,2300年前風箏的雛形就問世于山東濰坊。濰坊風箏始於明代,到清代中葉已名聞遐邇。每到清明節前後濰坊就成為全國馳名的風箏交易市場。有詩曰:“風箏市在東城墻,購選遊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排成行。”足以反映當年濰坊風箏市場的火爆。濰坊風箏有文人風箏和藝人風箏之別。文人風箏多出自文人墨客之手,彩繪雅致,寓意深遠;藝人風箏通常利用和吸收楊家埠木刻年畫的特點,畫工細膩,扎工精巧,造型優美,放飛高而平穩,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在每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節上,濰坊長串大龍風箏最為搶眼,藍天白雲之中,一條東方巨龍騰空放飛,昂首甩尾,雙睛轉動,龍口還綻出一朵朵彩花,那神態如長吼、似施威,遨遊在太空,觀者無不動情,無不雀躍歡呼。此風箏現已成為國內外收藏家爭相購藏的熱門佳品。

  江西風箏:江西風箏以民間自製的瓦片風箏居多。所謂瓦片風箏,是用三根竹條扎成骨架,其中兩根交叉在長方形紙上,另一根橫置頂端呈弓形,下端加三根帶狀。其造價低,造型結構簡單,設色粗獷明快,頗受愛好者的喜愛。江西放飛瓦片風箏已有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其形象在景德鎮燒制的元、明代青花瓷器上較為多見。

  江蘇風箏:江蘇的風箏甚多,幾乎遍佈全省,而以南通和如皋的風箏名冠天下。南通風箏形制甚大,又因造型像一塊板子,故稱之為南通板鷂彩圖風箏。其形狀有正方形、長方形及多角形等。舊時人們在鷂子上裝置哨口,嗡嗡之聲震天動地。如今每逢清明前後,江海之濱,藍天之下,大小不一的板鷂風箏比高競翔賽哨,蔚為壯觀。如皋風箏以小著稱,其代表作品為燕、雁、鷹、蝴蝶、金魚及美人等,無巧不具,尤其是一排九雁十三雁陣風箏名氣最大。其結構精巧,布陣合理,獨具特色。此外,在蘇州、常熟、昆山、東臺等地還盛行放飛一種載有葫蘆的風箏。

  四川風箏:又稱為巴蜀風箏,其多以美人、仙佛、蜻蜓、鷹、雁、蝴蝶等為題材,並以大為貴;亦有形制較少的風箏,但常以三至五個串在一起,人們站在地面仰望天空,舉目所見,滿眼搖搖擺擺的風箏,如群羊擺尾,觀者無不拍手稱絕。

  除以上清明前後放飛的各地特色風箏之外,還有秋天放飛的廣東、福建、香港、臺灣風箏和與內地尚有時差的少數民族風箏以及從中國風箏演變而成的外國風箏等等。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