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濰坊風箏網】清明時節與風箏文化

時間:2010-04-15 15:34   來源:濰坊風箏網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上面的詩句為清代高鼎所作,它生動地描寫了兒童們在春天裏放飛風箏,盡情玩耍嬉戲的的場景。放風箏是兒童們最喜歡的遊戲之一。而清明節期間,萬木欣榮,草長鶯飛,春意盎然,一派好春光,此時春風輕拂,風力由下往上吹,最適宜放風箏。望著五彩繽紛的風箏在白雲藍天間隨風翩翩飛舞,真令人心曠神怡,精神也得到放鬆,所以此項休閒活動自古而今都為人們所熱衷。

  風箏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著名的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在其著作《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明確地把中國風箏列為中國人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技發明之一。美國的宇航博物館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道:“風箏和火箭是人類發明最早的飛行器。”正是受風箏原理的啟發,美國的萊特兄弟進行了飛機的試驗,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飛機。我們有理由為我們祖先的這一發明感到驕傲。相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製作風箏,不過那是風箏的前身。據《韓非子》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墨子》也説:“公輸子(魯班)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天不下。”這就是風箏的雛形。古時風箏的名稱很多,全都採用了飛禽的名稱。有“紙鳶、風鳶、風鷂、鷂子、紙鷂、紙鴉、紙鴟”七種。由此可見,當時製作風箏的人肯定是受到鳥類的啟發。風箏的真正命名始於五代,據文獻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鳴,俗呼風箏。”從此風箏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風箏最初用在軍事上,作通訊聯絡的用途,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娛樂工具。起初只限于皇宮中貴族賞玩,風箏的普及和向玩具方面發展,大概是在唐代末期,到了宋代放風箏已成了民間喜愛的一種活動,宋代以來在春季清明節放風箏已成定例,並作為一種傳統休閒活動深植於民間,歷代相沿。值得一提的是,宋徽宗非常熱衷於此道。他曾主持編纂了《宣和風箏譜》,詳細記載了當時各種風箏的製作和裝飾工藝。明清是我國風箏發展的鼎盛時期,無論是在風箏的樣式、製作、裝飾上還是放飛技術上都有了非常大的發展。甚至許多文人也親自參與扎繪風箏,著名文學家曹雪芹也是風箏的倡導者,他還寫了一本《南鷂北鳶考工記》,詳細介紹40多種風箏的扎、糊、繪等工藝技法和放飛技巧,並在其巨著《紅樓夢》中生動地描寫了古人把放風箏和放晦氣聯繫在一起的習俗:林黛玉不忍將製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紈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可見古人也把放風箏作為一種祛病消災的心靈安慰。中國風箏大概在八世紀開始傳播到國外,尤其是東南亞各國,至今此風尤盛。風箏傳到西方時,西方人不但把它作為一種娛樂方式,而且創造性地用於科學實踐,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1752年曾在風箏上繫上金屬線,于雷雨交加時放飛上天,從而成功揭開了雷電的秘密。

  我國各地風箏的風格流派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種類極為豐富,製作上注重工藝技巧和審美趣味,又能與傳統的繪畫密切結合。畫工純熟、製作精湛的風箏也是一件藝術品,它在造型上主要有人物、動物、植物、器物以及幾何形體等等,多表現喜慶吉祥的題材,寓意吉祥的風箏很為大眾所喜愛。風箏在構造上有硬翅式、軟翅式、折裝式、長串式、拍子式、簡易式六種。硬翅風箏的式樣為兩翼用兩根竹子構架並與下半部相連,最為常見。軟翅風箏的翅膀只有上面一根竹子架構,下沿由布料構成,可隨風搖曳,動物造型的風箏多為軟翅式。長串風箏俗稱“蜈蚣”,由許多圓片連綴而成,如山東濰坊舉辦的國際風箏節,最大的蜈蚣風箏長達400多米,淩空飛舞時氣勢頗為壯觀,是風箏中的著名品種。拍子風箏造型簡略,多為幾何形體、器物、文字等造型,其外形類似一塊平板,故名。簡易風箏往往由玩風箏者自行設計的,品種繁多,五花八門,製作簡便,流行廣泛。

  風箏集娛樂、競技、觀賞、健身等多種功能于一體,製作又不算複雜,遊戲也較方便,它本身就極具精神內涵和文化魅力,但願這一傳統工藝長青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