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雲南網】苗王城,苗族文化在這裡傳承

時間:2010-04-11 17:00   來源:雲南網

苗家四面鼓

上刀山

赤腳踏上炙熱的鋼板

泛舟苗王城內

為什麼苗族有四面鼓?

苗鼓是苗家供奉的聖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徵,苗族從黃河到西南群山大遷徒的路上,什麼東西都丟了,可仍保留著一面鼓……

苗家每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決策,必舉行盛大的“吃牛合鼓”儀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個係或部落。百面鼓齊響,則象徵萬眾一心,同仇敵愾。

今天在苗王城,記者們不僅看到了四面鼓的陳列品,苗族青年還現場敲起了四面鼓,讓觀看著讚嘆不已。

相傳遠古的時候,多頭魔怪為害苗鄉,糟塌婦女,吞食孩子,無惡不作。勇敢的苗族後裔亞雄率同寨的夥伴們跳下天坑,經過七天七夜的血戰,終於殺死了兇殘的多頭魔怪。

全寨人扶老攜幼圍著熊熊的篝火狂歡,慶賀勝利。亞雄等勇士剝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勁敲打……據説,這便是苗鼓的起源。

為了便於苗家的鼓手們切磋鼓技,交流打法,每年五穀豐登的金秋九月九日就被定為傳統的苗鼓節。苗鼓節是苗族傳統的神聖節日,苗鼓節的這一天,四鄉的苗民請出封祭的苗鼓,抬至坪上,擊鼓狂歡,通宵達旦。中年鼓手們各施絕技,閃展騰挪,要比個高低;青年男女們則以鼓為媒,擊鼓盤歌傳情。有緣者,成雙成對踏著皎潔的月光走進密密的叢林……

苗族神功藝術令人稱奇

松桃苗族上刀山、下火海、仙人合竹等絕技項目,是集心靈、咒語、施行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亦稱神功藝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這種藝術形式只在苗族舉行祭祀活動時出現,平常是很難看到的。改革開放後,隨著山門的不斷敞開,苗族神功藝術慢慢走出山寨,亮相神州大地,進而漂洋過海,成為世界絕技藝術的一朵奇葩。

今天,苗家神功絕技大師田如平帶領弟子們,為大家表演了上刀梯、下火海、撈油鍋等令人嘖嘖讚嘆的苗家神功,觀看者都不約而同地拿起相機,記錄下這神奇的一刻。

上刀梯又稱上刀山、爬刀桿。其表演方法是:先選一塊表演場地,在場地中央豎起一根16米高的柱子(木頭或鋼管),在柱子上等距離地鑿穿18個孔,安裝36把兩頭尖的刀,每把刀都磨得非常光亮鋒利。刀梯頂端架著山字形鋼叉,四方用繩索打樁固定。隨著時代發展的演變,有的頂端還插著彩旗以烘托氣氛。安裝完畢,由師傅舉行祭刀儀式。師傅率先吹響牛角號,場上鼓、鑼齊奏。表演者用頭髮、布綢或木塊試刀後,脫掉鞋襪,赤腳踏刀,攀緣而上,一邊上一邊展示各種姿勢。

下火海亦稱闖火海,原本是苗族巫師驅鬼祛病的巫技,現已剝離出來作為絕技藝術表演供人們觀賞。發展到今日,不少繼承人將傳統的趟炭火演繹成踩鋼板,白天夜裏都可以表演。表演者吹響牛角號,從擺在地上的七塊燒得通紅的鋼板上輕鬆走過,搓著鋼板通過。只見表演者腳底生煙,傳出一股焦煳味,觀看者無不唏噓膽寒,表演者卻安然無恙。

撈油鍋表演者于場內架好鐵“三腳",將盛有植物油的鐵鍋擱置其上,猛火使油煎至翻滾。望著鍋裏滾滾翻騰的油,表演者捋衣挽袖,赤手撈出預先投入鍋中的錢幣或其他的物件。物件取出後,表演者的手毫無燙傷痕跡。

雲南網記者 王海龍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