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苗年與苗族傳統曆法

時間:2010-04-02 10:25   來源:貴州日報

  每年農曆十月到十一月,黔東南不少苗族村寨將陸續迎來苗年。許多人雖然對節日期間那悠揚的蘆笙曲,幽遠的銅鼓舞和美不勝收的服飾流連忘返,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其來歷。

  通常我們把一年的開始稱為過年,即文獻中説的“歲首”。明代郭子章《黔記諸夷》就提到過苗年的時間:“(東苗、西苗)以十月望日為歲首。”乾隆年間《鎮遠府志風俗》記載:“(苗)以十月為歲首。”苗族理詞《賈》中説,過去苗族沒有曆法,後來由定拉和定聖,天神和地神來制定了曆法、度量衡和各種習慣法。

  苗年的來歷與苗族的傳統曆法有著直接關係。我國古代秦、楚和漢初均以十月為一年的開端,可能與其先民東夷的十月為歲首之制有關。據研究,秦、楚和苗族與東夷都有著密切關係,加之漢承楚制,漢承秦制,因此,秦、楚、漢和苗族的十月歲首,應為同源,即均來源於東夷。

  苗族有的以夏曆十一月為歲首者,楚國也曾行此法,這種歲首制可能是周曆在苗族中的孑遺。

  苗族紀年法為十二辰紀年法,也就是太歲紀年法。古人把黃道附近的周天劃為12等份,並以十二地支的名稱來依序命名,每12年為一個週期,如此週而复始。正如苗族理詞《賈混沌天地》所説,子年到醜年,醜年到寅年……酉年到戌年,戌年到亥年。

  月,苗族稱為“hlat”。《苗族史詩鑄日鑄月》説,造好了十二個月亮後就給他們命名,老大叫做子,老二叫做醜……老九叫做申,老十叫做酉,還有兩個小弟弟叫做戌和亥。這種以十二地支來命名月份的方法,在漢文典籍中稱為十二辰紀月法。古人將北斗星周圍的區域劃分為12等份,並以北斗星的鬥柄所指區域來命名月份,通過測算,知道一年中冬至日晝最短,夜最長,之後晝增長而夜減短,於是把冬至所在之月稱為建子之月,也就是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歲首。這正印證了上文所説的有的地方以十一月為歲首的説法。

  日,苗族稱“hnaib”。據《苗族史詩鑄日造月》所記,十二個太陽和月亮的名字一樣,老大叫做子,老二叫做醜……説明苗族亦以十二辰紀日,而不用干支記日。

  比日更小的計時單位為時辰,苗語稱為“hxib”,苗族認為一日由十二時辰組成,每個時辰仍以十二地支名之。十二個時辰的計算,多以某種物象來推測。如雞叫頭遍為子時,為第二天之始,大致在零時至1時之間;傍晚雞進窩為酉時,大致在18至19時之間。

  苗族曆法一直在苗族生産、生活中廣泛應用,其範圍之廣、作用之大遠遠超過了現行陽曆。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