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貴州旅遊:以文化的名義

時間:2009-10-13 15:56   來源:貴州日報
  文化注入:放大旅遊價值

  貴州旅遊無疑正處在一個産品結構升級換代的急速轉型期。

  貴州旅遊發展的模式,過去幾乎沿襲著其他旅遊先行區域的步履,不慍不火地緩慢行進著,當麗江遊、海南遊、東南亞遊日臻成熟繼而大熱時,貴州旅遊被市場邊緣化,如詩的貴州山水,因缺乏文化的深度和厚度開發,已難以支撐貴州旅遊在市場上一爭長短。直到2005年春初的“多彩貴州”系列活動,貴州文化從錯覺到自覺,貴州旅遊的文化內核被重新發現,把貴州旅遊推到了求新求變的起點。但很快出現的現象是,我們被我們自己紛繁多樣的旅遊文化資源所困惑。各地都在尋求旅遊的突破口,但往往只是新一輪的模倣和移植。那麼,多樣性選擇下,貴州旅遊該走什麼路徑呢?

  不妨聽聽一種聲音。在對黔東南做了6天的考察後,余秋雨得出的結論是,在這裡看到了一整套非常完整而系統的精神哲學。錦屏隆裏、黎平肇興、從江岜沙、榕江侗寨、雷山西江、鎮遠古城……每一次,每一個地方,都有太多讓他驚嘆的美麗和文化魅力。

  神奇的自然風光和原生態多元文化的匹配包裝,或許正是貴州旅遊發展的必然之路。

  文化的最高形態是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各民族都是如此。文化中間形態是公共審美和歷史故事,黔中大地從來不缺。但問題是我們的文化影響力過去往往徘徊在非主流範疇外,因而大打折扣。説到這裡,讓人想起劉三姐、納西古樂這樣的文化符號,其最初也是影響力巨大的主流文化嗎?南京《東方文化週刊》的扎西劉説,所謂文化貧富,不過是主流世界對某地文化認識處於不同的階段而已。貴州是文化富礦區,有漢民族遺存的600年屯堡文化,又有苗侗腹地完整的原生態少數民族文化,只要和自然山水巧妙匹配,對外不斷吆喝,對旅遊的推動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歸結為貴州文化和旅遊的匹配程度不高呢?

  蔓蘿花,貴州苗族主要居住區清水江流域民間一個淒美的傳説,上世紀60年代同名彩色電影上映後,轟動一時。但這樣的文化符號沉寂多年,似乎被我們遺棄和忘卻,那麼,苗族姑娘蔓蘿曾經生活生長的山寨,今天又在依靠什麼吸引遊客的腳步呢?天龍屯堡,600年前明代京都生活在貴州的遺存,漢民族原生文化不僅震驚學界,也是江南人特別是南京人,尋親探秘遊的最好的牽引力。兩個個案,效果迥異。安順市旅遊發展局局長朱貴清認為,屯堡文化就是安順旅遊由自然風光型逐漸升級的一個良好載體,特別是去年發現和確定了明代富可敵國的沈萬三次子沈茂葬于天龍,江南首富及其後裔在貴州生活、繁衍的史實,更加充實了屯堡文化的內涵。這些年我們幾下江南宣傳推廣,以屯堡人尋親為媒,將屯堡文化有機結合到以黃果樹瀑布為龍頭的旅遊産品中,力推更深層次的旅遊産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

  在滬寧杭三地採訪,躋身於杭州西湖、上海外灘如潮的人流之中,那樣的旅遊盛況使我們唏噓不已。

  杭州西湖人文山水之美,無需多言;上海外灘,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和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等現代地標隔江呼應。如織的人流,不僅僅是看山水長河,也是文化體驗和品嘗。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衝著“斷橋遺夢”、“雷鋒夕照”而去?又有多少人流連外灘長堤遐想當年遠東華爾街的風采?其實,梳理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和剖析其精神層面,我們都能找出依附於自然和生存狀態背後的力量和精神優勢所在。旅遊價值必然因文化發現和提煉得以重新評估。從這個意義上説,貴州旅遊,不能停留在自然山水的走馬觀“花”中,也不能停留在淺表的文化表徵上,迫切需要考古、考據印證和民俗學、民間文學的深入研究和有機注入,突破貴州文化“小眾化”傳播局限,給山水以靈魂,讓美麗的旅遊口號更加充實和豐滿。

  市場要素:重置而新生

  一直以來,人們總以為一個地方旅遊好只是靠做宣傳的結果。但往往宣傳引來的卻只能是匆匆的背包客。

  上海新文化旅行社的總顧問張學政説,只有把背包客、參觀者變成一個消費、休閒的旅行者,貴州旅遊才有希望。上海中聞旅行社的副總經理何國彬説,上海800多家旅行社,沒有一家不做貴州遊,都盼望貴州旅遊能做大做強,但就是遊客不多,競爭力不強。他們兩位和這次走訪的外埠旅行社行家們共同的診斷是:一、貴州旅遊業態存在問題,還更多停留在觀光遊層面,參與性、互動性不夠;二、貴州旅遊性價比不足以吸引客人,也讓外地旅行社無錢可賺。張學政説,貴陽的黔靈山,都市裏少見的森林景觀,遊客喜歡但旅行社都不願帶團去,因為除了門票,旅行社無利可圖。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貴州旅遊産品急需升級,貴州旅遊市場資源和市場要素必須重新配置。

  有人説,一個地方的旅遊是不是進入軌道了,要看它有沒有排入國內幾個主要旅行社的線路圖,因為現在中國人的旅遊主要交付給旅行社。更高層次的,就是世界級的旅行社把它排入了路線圖。麗江是排入了,每天才有這麼多外國遊客來。

  經驗告訴我們,旅遊發展起飛之初,一切都要依靠旅行社,尤其是客源地、出發地旅行社。要排入他們的線路圖,繼而排入國際的旅行社。要按照旅行社的要求建造旅館,按照他們的要求設計組合産品,並由他們幫我們做推介、做宣傳,甚至可以讓他們去開發管理景區景點。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要調研出發地旅行社、本地旅行社和景區景點、交通運輸部門等在産業鏈上的利益分配,增加客源地旅行社的市場收入,用傾斜扶持的市場杠桿保證旅遊客源。

  誠然,如何國彬所説,沒有産品的革命性變化,無論你怎麼吆喝,客人也不會來。市場要素一旦重新合理化配置,那只看不見的手,自然會推動旅遊的産品研發,旅遊管理人才的培養,旅遊景區的開發建設等等。只有這樣,旅遊才能發展起來。

  在國家旅遊局挂職的黔東南州委統戰部部長楊懷遠説,黔東南正著手解決旅遊資源如何與市場對接的問題,核心是抓好宣傳推廣,提高消費者對旅遊目的地的了解;關節點是抓好旅行社,在産品開發、交通服務等相關産業上讓旅行社成為市場主體。黔東南正在積極籌劃百家旅行社“走進貴州、走進黔東南”的一個大型參與性活動,旨在依靠旅行社組織客源,開發市場。貴陽市旅遊局副局長方隨洪向記者透露,今年的貴陽避暑季,針對主要客源地,貴陽市準備開行多趟“避暑之都”號專列,搞“鄉村觀光采摘體驗遊”、“情侶浪漫七夕遊”等深度旅遊活動,與航空公司、酒店、景點協調,盡力滿足旅行社在交通、門票方面的優惠要求,爭取外埠旅行社積極地共同參與和打造“貴陽避暑季”的品牌。

  對於貴州旅遊外埠旅行社想熱卻熱不起來的“短板”現狀,貴州旅遊業界已有了相當的認知。但在資源要素和市場要素的重新配置上,我們的行動好像還遠遠落後於市場需求。

  宣傳導向:我們要先打動誰?

  從南京站起,我們在滬寧杭三地街頭,隨機作了50份樣本調查採訪。由於樣本數量偏少,地域分佈偏廣,其分析結論不免失之偏頗,但一定程度的真實性,還是讓我們有話要説。

  樣本人群裏,年齡在20—30歲的佔81%,30—40歲的佔19%;文化程度高中、中專以下為28.5%,大專以上72.5%。

  樣本數據顯示的貴州景區、景點知曉度:81%的人知道黃果樹瀑布,西江千戶苗寨14.3%,黎平肇興侗寨9.5%,龍宮、天龍屯堡、梵凈山均為4.7%;原生態文化方面:對苗族服飾有所了解的佔47.6%,居第一位,苗族姊妹節知曉率33.3%,侗族大歌、水書、屯堡文化知曉率14.3%;知道貴陽是“中國避暑之都”稱號的佔52.3%;樣本分析表明,近兩年內有貴州旅遊打算的佔33.3%。

  讓我們詫異的有兩點,一是黃果樹瀑布作為貴州旅遊的知名品牌,知道的人很多,但其他景區、景點卻知名度不夠;二是貴陽“中國避暑之都”稱號知曉率極高和貴州遊客長三角地區的人氣極旺(計劃出遊者佔33.3%)。看得出,貴州景區、景點的産品鏈條中,多數景區、景點市場號召力偏弱,産品組合設計不足以讓遊客沉下來進行深度旅遊。此外,雖然有很高的旅遊意願,但是否真正能成為我們旅遊統計數字之中的一員,我們頗為擔憂。我們的市場開發、宣傳推廣,還需要什麼樣的鮮招才能聚集貴州旅遊的人氣走旺呢?

  浙江中旅商務會獎旅遊部的王依娜小姐迫切地向記者索要了《多彩貴州》形象宣傳片的光碟。她説,看了這個短片,很激動。強烈的色彩模組化衝擊,比如黑色,讓我立即記住了貴州古鎮。我做旅遊四年多,這樣的好片子,第一次見到。旅遊目的地要打動遊客,必須首先打動做旅遊的人。我知道我的市場需求,有了這個光碟,我可以很深入地介紹貴州,打動客戶。同樣做會獎旅遊的浙江康輝國際旅行社童媛説,來參加貴州旅遊推介會,我想尋找到新機會。會獎旅遊主要針對大宗客戶,常規旅遊吸引力減弱,我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創新方式的旅遊,通過旅遊平臺,組團進村寨,與當地人同吃同住,體驗與感受不同的民俗民風,在旅遊參與中做一些超越旅遊本身的項目建設開發,比如開展文化科技、支教扶貧等。

  南京師範大學蔣俊博士認為,貴州不是旅遊成熟區,自然風光之美和文化的純樸多樣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貴州旅遊産品單一,景區又分散,成本與新馬泰香港遊比偏高,説少數民族的旅遊元素,在人們的印象中好像又不如雲南。要吸引人去看多彩貴州,如何深挖民族特點,揚長避短,貴州旅遊宣傳遠不到位。旅遊是靠線路的,景區景點用文化或者其他串聯成線,才會有旅遊的規模化。不同的線路,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旅遊導向,讓遊客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文多彩、自然多彩的貴州,比如,春季裏苗侗腹地的少數民族節慶遊、夏季避暑遊漂流遊等,市場發育自然水到渠成。從經濟角度講,貴州走出來進行旅遊宣傳要考慮有效傳播。

  看來,旅遊宣傳創新必須領先於市場創新。旅遊宣傳的終極目標是旅遊者,但如果不率先打動做旅遊的從業人士,這樣的宣傳事倍功半。近年來,貴州走出山門吆喝旅遊,宣傳力度極大,效果也極顯著。但是潛入水面,在細分市場條件下,鎖定特有人群的宣傳導向還偏弱,需要更上層樓。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